“嫦娥”首次回家 5名甘肃籍航天人奉献智慧和心血
原标题:“嫦娥”首次回家,5名甘肃籍航天人奉献智慧和心血—— 他们,用青春追逐航天梦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11月1日凌晨,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返回器,在预定着陆区域成功降落——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怀抱“玉兔”漫步月球时,本报整版报道了4位默默耕耘的甘肃航天人。这一次,又有5位甘肃籍的航天人,一起参与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奔赴月球的任务。
这5位甘肃籍的航天人,远离故乡和家人,扎根在千余公里外的深山,付出艰辛。“嫦娥”成功飞天的背后,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专访了他们及其家人,感受他们参与航天事业、追寻航天梦的动人故事。
王秋宏:
我给“嫦娥”添动力
10月24日凌晨,夜幕下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灯火璀璨,恍如白昼。此时,王秋宏绷紧了神经,眼也不眨地盯着各种数据,密切注视着补加燃料的过程。
火箭点火成功升空后,略显疲惫的王秋宏振奋地说:“能亲手为‘嫦娥’的‘花轿’注入动力,是我的幸运。”
低温推进剂在发射场一直扮演着让人敬而远之的角色。箭体动力室低温组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伏魔英雄”团体,王秋宏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秋宏出生在我省临潭县的一个普通农家。“第一天上岗,看到塔架上密密麻麻的管路阀门和画着‘骷髅头’‘危险易爆’的警示标志,心里害怕极了。”王秋宏说,当时有点后悔自己怎么到了这么危险的一个岗位。
“后来是火箭的轰鸣震醒了我。”第一次看到火箭点火升空,王秋宏就真切地感受到了火箭的力量,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岗位的重要和神圣。他便下定决心:“要么不干,要么干出名堂!”
在同事们的眼中,王秋宏身上有着陇原人的倔强性格,从来不给自己找任何退让的借口。
工作中,他一边虚心向技术员和老操作手请教,一边刻苦钻研有关低温动力系统的技术资料。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低温推进剂加注系统的流程原理、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一年后,他对自己手中的测控技术要求,已经了然于心。
12年的苦练硬功,王秋宏换来了精湛的岗位技艺,圆满完成了46次航天发射任务,也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褒奖。
近年来,他多次被中心评为“优秀操作手”,有近10篇论文获得站以上奖励。2014年,他还作为加注分队主操作手,负责再入返回试验任务中的低温推进剂加注的组织工作。
连线王秋宏妻子——
“希望能在儿子两岁生日时,全家团聚。”
4年前,王秋宏和妻子陆引兄在老家结婚后,妻子一直在农村带小孩,同时,还帮公公、婆婆干农活,夫妻俩更多的日子是在电话中度过的。
“他的工作很忙,回家的机会也很少。”陆引兄说,去年她带着小孩到丈夫的单位待了3个月,可他经常加班,一家3口在一起团聚的日子加起来不到10天时间。
王秋宏今年31岁,他年过六旬的父母身体状况不好,母亲经常腰疼,父亲因几年前开拖拉机时摔伤了左腿,留下的后遗症不时发作,近几天还在住院治疗。
“嫦娥”成功返回,陆引兄打心眼里为远方的爱人感到骄傲。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儿子两岁的生日,她希望在儿子生日时,一家人能够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