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可推动纪录片复兴
新华社兰州10月29日电(记者张文静、程楠)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走红,国产纪录片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有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认为,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资本不断涌入,纪录片行业将有良好发展。
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时代下,纪录片将改变以往‘惨淡’的收视率,变得越来越好看,并且形成稳定且多样的受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走红,是最好的例证。此片播出前后,制作方就通过微博等线上营销的新媒体方式,吸引一大批观众,短时间内借助网络和新媒体传播渠道让《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一炮打响,大大提升了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
张同道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纪录片是电视屏幕的热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纪录片不幸沦为“被遗弃的孩子”。目前,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纪录片逐渐“复兴”,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当下的纪录片不再是黑乎乎、晃悠悠、慢吞吞的感觉,而是画面精致、制作精良、原生态程度提升、观赏性显著提高。”
张同道认为,“受限于屏幕和分众效应,未来的纪录片将呈现两极分化。高品质纪录片将进一步向大银幕发展,在电影院、电视台等大屏播出。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播放的纪录片成本将会降低,网络纪录片将更加贴近拍摄对象和受众。快节奏、多元风格、动漫甚至游戏风格的网络纪录片将会大受欢迎。”
张同道说,新媒体将散落在各地的人们通过兴趣爱好聚合成不同群体,年轻一代将不满足坐在屏幕前观看,而要参与纪录片的摄制过程。只要话题有吸引力,未来将可能“以大众行动的力量扮演重要角色,做出不单单是影像作品的‘行动纪录片’”。
上海文广集团纪实频道总监干超说:“过去纪录片制作出来只能卖给电视台,但在媒体融合时代,纪录片产业链将得到延伸,与线上游戏、手机游戏等进行产业融合。”
资本涌入
近年,随着越来越多民营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纪录片行业第一个组建成公司的企业,曾经拍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汉字五千年》等纪录片。
该公司总裁高晓蒙说,3月18日,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这意味着民间资本进军纪录片行业,并开始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显然,必将推动纪录片行业的复兴。”
还有一些文化企业开始新探索。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秋丽说,近年,该公司在电视版权销售、网络版权销售皆有大幅提升,纪录片销售价格明显上升,2011年营业额近500多万元,除了国内发行网络,其国际发行也已覆盖亚洲、欧洲、北美等多个地区。“纪录片落地播放,就有吸引企业投放广告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称,中国纪录片市场总收入从2010年的10亿元增长到近23亿元,3年间市场总收入增幅达128%。纪录片专业频道公司化运作启动,民间力量迅猛崛起,市场化制作体系正在形成。
“民营资本使得纪录片行业逐渐形成以资本为主的市场。”张同道说。
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认为,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涌入将推动纪录片行业的快速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家具有对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担当,如何撬动他们对纪录片的支持,是纪录片行业从业者需用心思考的问题。”
行业复兴
《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生产的电视纪录片已达1.1万余小时,中国纪录片产业已经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
干超说,上海纪实频道上星播出以后,频道国产纪录片播出比例提升至70%,收视率0.43%,较去年同期上升26%。其中15-24岁的年轻观众,收视率上升120%。这说明,优秀纪录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关注。
土豆网高级项目经理陈浩说,目前,纪实频道、纪录片已经成为土豆网、优酷网等网络的“标配”,未来还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纪录片陆续上线。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中线传媒总经理陈宏说,纪录片完全可以向资本市场、电商甚至是房地产领域跨界融合,形成新的跨越式发展。“以甘肃为例,未来完全可以在黄河边建一个纪录片小镇,把拍摄、制作和播出等纪录片元素聚集到一个地方进行展示,而做成全球纪录片产业高地并非梦想。”
纪录片“复兴”的真正实现,还需大量专业人才。张同道坦言,未来业内需要的是以职业经理人为主的专业运营人才,职业的纪录片投、融资人才,既懂行业、又懂管理的项目管理人才,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专业制作人才等。然而,目前以导演为核心的纪录片创作方式距离大工业生产还有较大差距。(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