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媒体人访"菜园子":高质量沙漠蔬菜"令人心安"
中新网兰州9月6日电 (崔琳 高展 黄婉怡)清晨,21岁的种植技术工杨秀珍熟练地将采摘下来的菜心码放两排于臂弯,接着从裤兜里掏出小刀,唰唰唰几下,菜心立即变得尺寸一致。这种臂上切菜、怀中定寸的“绝技”让她有了过万元的月薪,亦看呆了前来探访自家“菜园子”的粤港澳大湾区媒体人。
地头采摘、全程冷链运输……杨秀珍务工的这座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供港蔬菜基地,地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每天都有60吨雪豆、芥兰、菜心、上海青等二十几个品种直供粤港澳,整个过程仅用48小时。
图为采摘工人在基地收割香菜。 田摩太 摄民勤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经几代人压沙种树扭转生态后,如今利用滴灌技术种植蔬菜瓜果,果蔬受当地昼夜温差大气候影响清甜可口、虫害少,精细化生产、采摘和运输更让这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园子”。
香港港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社长郭灵通过“云”连线,了解了这些沙漠蔬菜上餐桌前经过的步骤。她表示,没有想象得那么荒凉,这里阳光充足、空气质量良好,高质量的蔬菜让他们很心安。
“目前,基地已建成供港喷灌蔬菜基地5000亩,配套建成1.5万吨蔬菜恒温库,并与香港、广东多家企业合作,新鲜蔬菜每天都跨越千山万水‘东南飞’,年均供港2万吨。”苏武镇党委书记张有辉介绍说,供港蔬菜生产基地主要以绿色、有机为标准,全生产周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由民勤县官方安排技术干部全程指导。
图为采摘摆放于篮子里的菜心。 殷春永 摄蔬菜采摘完毕后,就被集体运送至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冷链物流保鲜库,依次进行精选加工、包装、预冷、储藏和运输。张有辉说,蔬菜采摘后进入保鲜库预冷4至8小时,然后经过冷链物流运输38小时,从菜地采摘到进入香港、广州、深圳等市场销售大约48小时。
村民李建梅告诉中新网记者,基地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月收入4000元左右,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她憧憬着自己能像杨秀珍一样成为技术工,收入还能再翻一番。
为此,该基地还发挥“扶贫车间”作用,成立西部农林产品专业合作社,与21个村签订互助资金入股协议,按每年不低于入股资金总额8%的比例向入股村保底分红,已吸纳周边村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农户为社员,带动农户入股36万元。
民勤缺水,当地也在探索现代化节水型农业,尽量能将水资源循环利用。 殷春永 摄“合作社免费给我们提供温室大棚,农户自己买种苗和肥料,蔬菜成熟后由合作社按订单收购。有了收益,我们占8成,合作社占2成。”羊路村村民陈大年透露,一个大棚一年能赚10万元,自己三个大棚一年的纯利润就是30万元,这比以前种地的收入翻了好几倍。
记者了解到,这些供港蔬菜种植后,直接带动了当地蔬菜整体种植水平,吸引来百余农户从事日光温室产业,每天的用工量约500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人,每人每月务工收入约4000元,通常每年务工约7个月,年可得劳务收入2.8万元左右,解决了当地民众务工无处去、工资无保障的难题。
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说,当地正在重点发展果蔬产业,2020年种植蜜瓜15万亩、茴香10万亩、果蔬13万亩。其中,蜜瓜成为甘肃省最大的生产基地;绿色优质茴香出口欧洲,打入国际高端市场;果蔬新优特品种遍地开花,被认定为“全国蔬菜产业大县”。
“不到沙漠,不知大漠治沙之苦;不到水库,不知西北蓄水之难;不到民勤,不知沙海绿洲之美。”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焦点》栏目副监制李敏表示,几代人通过治沙患,在不毛之地建起了如今满目翠绿的粤港澳“菜园子”,带给她感动与震撼。(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