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甘肃省委建议:社区从重“管理”向重“治理”转变

04.02.2015  10:06

  原标题:“三社联动”:城市社区发展的方向

  ——农工党甘肃省委建议社区从重“管理”向重“治理”转变

  社会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新时期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单位和基本力量,社会组织是社区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新格局,是实现甘肃省社会治理战略目标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了解甘肃省城市社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有关情况,为社区发展和社会治理出谋划策,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组织了针对全省社区的“社区发展与社会治理”大型调研活动。

  城市社区社会治理面临四方面挑战

  农工党甘肃省委调研发现,甘肃省城市社区在职能转型、服务创新和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问题。

  职能定位不清,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工作理念还没有完全从重“管理”转向重“治理”,注重政府延伸社区的公共服务,不注重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的作用和社区服务的职能,社区居委会主要承担了大量政府工作任务和突发社会事件的应对,疲于应付,本该社区开展的各项服务民生工作流于形式。

  繁重的行政化工作制约了社区服务创新和开展自治的能动性。长期繁杂的行政事务工作淡化了社区开展服务的意识,社区工作就是整天忙于应付检查和汇报,很难有精力和时间来创新服务和开展自治。开展服务活动的内容往往以文体活动为主导,活动主题的参与度不高,基本上为被动参与和表面参与。

  缺乏专业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得不到提升。调查显示,我省城市社区目前多数配备一名公务员待遇的专职书记主任一肩挑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大多是40、50及下岗、低保人员,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社会工作培训,基本上是被动性地接受上级分配的一些行政管理任务,缺乏社会治理的先进意识和社会工作的良好能力来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更谈不上创新服务。

  缺乏有效的服务机制,大量公共服务资源闲置。政府赋予了社区开展相应的关乎民生的各项公益服务职责,同时也配置了相应资源。但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有限,疲于应付各种行政事务和检查评比,加之本身缺乏提供这些专业服务的能力,致使一些服务流于形式。目前我省除了民政在养老上的购买服务外,其它领域还都没有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推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服务治理新机制还没有形成。

  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有独特优势

  社会组织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以外的由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其以非营利性为特征,以公益性或互益性为活动方式。农工党甘肃省委调研认为,这些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政府连接市场和社会的纽带,在社会治理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优势。

  伴随单位体制变化、户籍制度改革、就业方式变化等因素,社会组织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脱离于单位体制之外,转为“社会人”。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过去“单位人”占95%以上,而现在这个比例下降到30%左右。大量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给社会管理带来不少难题。而社会组织的存在,有效弥补了社会管理的缺损,使管理贴近基层社会,让“社会人”重新回归到组织的管理和约束之中。

  社会组织还可以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在现行的社会机制上,许多社会和经济事务,如对外贸易交往、社会资源的整合配置、行业协调和行业自律、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弱势群体、开展社会工作等方面,政府机构的行政调控手段都难以发挥作用,而社会组织却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能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一些社会组织长期扎根社区,根据社区需求开展妇女、老人、青少年儿童以及残障人群的公益服务活动,解决婚姻家庭矛盾、干预家庭暴力、开展空巢老人心理支持、进行流动人口教育及社会融合促进、关心留守儿童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孤残救助等关系到民众生活和民生发展等服务活动,且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了服务品牌,深受老百姓的认同和赞赏。

  改进社区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农工党甘肃省委建议,加强社区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社区社会治理队伍。建议政府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如邀请相关专家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组织定期开展培训,举办沙龙、研讨交流会,促进社区工作人员转变观念和提升能力。

  在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同时,应坚持“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能够由社会组织做的事情,通过政府委托、公助民办、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省政协委员建议我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设立福彩公益基金,面向社会组织招标项目;民政、司法、教育、妇联、慈善总会、卫生、文化、残联、共青团、街道等每年规划相关公益项目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标;针对社会组织重点服务项目,相关单位给予资金配套。引入社会组织,充实社区社会治理的力量;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提升社区社会治理水平;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调动社会组织和社工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记者 王耀 吕霞 实习生 曹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