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妇幼保健院在全省首家搭建儿科急危重症救治培训网络

28.09.2015  11:00

 

2015年9月3日,就在举国上下欢庆抗战胜利70周年之时,天水市一名出生仅五天的小生命(化名康康)却因为患有“ABO溶血症”而生命垂危。ABO溶血是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发生ABO溶血,换血疗法是孩子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换血,眼看着康康生命体征越来越弱,情急之下,主治医生想到了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一站式转诊平台。但由于正值“小长假”,主治医生与康康父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一站式转诊微信公众平台”提交了康康和主治医生的相关信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5分钟,主治医生就接到了省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康康基本情况后,告知当地主治医生开始转诊,并由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医生与当地主治医师确认在康康转运途中需要携带的急救设备与应急处置措施。 转诊开始了,省妇幼保健院是甘肃省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承担着全省乃至周边省份的新生儿区域急救工作,住院患儿很多,床位非常紧张。为确保康康转到省妇幼保健院后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救治,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医护人员立即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开始调配所需急救设备,准备治疗物资。 救护车飞奔在天水开往兰州的高速路上,省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与康康的主治医生时刻保持着联系,当救护车开进省妇幼保健院的大门时,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的医护人员与负责转诊工作人员已经推着平车,携带抢救设备在院内等候了。 救治工作从救护车上一直持续到病房,当天晚上就为康康进行了换血治疗。在当地医院主治医生和省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孩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转危为安。直到现在,康康的父母说起这次转诊,仍然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康康母亲说:“以前也听说过急救绿色通道,通过这次的亲身经历,才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重要”。 当前,国家出台了分级诊疗政策,在县级医疗机构确定了100个诊疗病种,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了50个诊疗病种,来实现病人“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目标。为了弥补在分级诊疗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条件和水平有限的问题。省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基层转诊“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了全省的儿科急危重症救治培训网络,向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开通急诊转诊绿色通道,并向基层转诊来院的患者提供优先挂号、住院服务。与此同时,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全省的儿童医学中心,利用自身优质的儿科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儿科免费提供远程培训,并利用信息网络实时开展危重疑难病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和危重症或死亡病例讨论等工作。 资料显示,甘肃省2014年全年新出生人口31.62万人,0-14岁儿童440.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01%。但目前从全省儿科发展现状来看,存在诊疗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儿科医生缺口较大、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等状况。搭建全省儿科急危重症救治培训网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快速、便捷的转诊、会诊和远程培训指导服务,在最大限度地救治急危重症患儿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全力提升我省儿童的健康水平。 截止目前,省妇幼保健院搭建的儿科急危重症救治培训网络已经覆盖了全省226家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其中市级医院40家、县级医院181家、乡级卫生院5家;综合医院130家、妇幼机构96家),有分布在全省248年医院的563名医务人员成为网络成员,在这个无形的生命网中为全省儿童健康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省妇幼保健院搭建的儿科急危重症救治网络自2015年5月正式运行至今,完成急危重症患儿转诊180余例,远程会诊、远程指导90余例,开展远程培训26期(100课时),159家医院的2429名儿科医生参加了培训。 康康马上就要满月了,父母正在忙着为他筹备满月宴席,一家人沉浸在欢乐的气氛当中。康康母亲告诉笔者,他们很感谢省妇幼保健院。正是这一张无形的生命之网,保护着全省千百万儿童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