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甘肃好地方——甘肃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系列报道之旅游资源篇

19.06.2018  09:40

  原标题: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

  如意甘肃好地方

  ——甘肃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系列报道之旅游资源篇

  记者 施秀萍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写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词中,激情描写彩虹的句子。

  天上彩虹,地上彩带。这样美的词,“”来描绘甘肃也很是恰当。

  形似一柄璀璨的如意,镶嵌在祖国大西北腹地;又宛如一条七色彩带,飘扬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上。甘肃,真的是个好地方。

   老天爷”偏爱,自然遗产得天独厚

  甘肃,虽地处西北,但一年四季,都有着赏心悦目的风景。

  春天是最先来到陇南、天水一带的。别的地方,还是乍暖还寒,陇南地区就已是油菜花盛开、山花烂漫、明前采茶的好时节了。接着,沿西北方向一路蔓延开来,天水的桃花、什川的梨花、临夏的牡丹、唐汪的杏花、和政的鲁冰花……就像是展开了一场“接力赛”,次第盛开,黄的亮,白的雅,粉的嫩,红的艳,争妍斗奇,将陇原大地装扮得色彩缤纷。

  这个时候,到甘肃踏青赏花,再好不过了。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多山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岭间,处处溪水跌宕,飞瀑流泉,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成县西狭颂、西和晚霞湖、两当云屏三峡、官鹅沟、文县天池、鸡峰山……“诗圣”杜甫在陇南游历时,就写过不少妙诗佳句盛赞陇南美景,“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将世外桃源般的陇南山川描绘得如在眼前。

  陇南山川锦绣,气候宜人,亦宜动物,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异兽珍禽在内的350多种野生动物栖居陇南,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甘肃西北方则是嘉峪关、酒泉等地区了。嘉峪关巍然屹立,林则徐就曾写诗“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赞美天下第一雄关乃真“雄关”,而那块神仙所放的“定城砖”还放在城楼之上,与“冰道运石”“山羊驮转”“击石燕鸣”等美丽故事一起,等着600年后到来的游客们找寻。

  戈壁、沙漠、烽燧、关城……踏上这一片壮美的土地,就能亲眼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诡美景象,也能真切体悟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气势……

  再到“天的尽头”,去看看敦煌月牙泉吧。白天,踩着松软的细沙爬上鸣沙山,尽情欣赏浩瀚大漠与神奇绿洲;兴之所至,就从山顶上飞速滑下来,体验“滑沙”的天然刺激;再绕着月牙泉悠然踱步,感受歌里唱过的“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与天赐的礼物来个亲密接触。累了,就随便坐下来,让浮躁的心与太阳一起西斜,让心情与晚霞一起美丽;及至夜深,大可随意躺下来,看举手可摘的满天繁星……

  嘉峪关、酒泉在西,陇南、天水在南,恰似“如意”的两端,一端是雄浑壮美的西部风光,一端是钟灵毓秀的江南景致。

  而“如意”长长的手柄上,布满广袤无垠的辽阔草原、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洁白莹润的祁连冰川、如诗似画的丹霞地貌……

  老天爷大约是偏爱甘肃几分的,像是不小心打翻了手里的调色板,将形似“如意”的甘肃涂抹得色彩斑斓。

   老祖宗”厚爱,人文遗产独一无二

  厚爱甘肃的,不止“老天爷”,还有“老祖宗”。早在20万年前,甘肃境内就有人类生息。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还是华夏先民从乡村走向城镇的最早见证,被誉为“城乡革命的前奏曲”;“人文始祖”伏羲在天水山区,开了八卦、婚配、渔猎、书契记事等先河,“一画开天”创立古老的华夏文明,形成以伏羲文化为本体的华夏民族;周王朝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秦王朝先祖从陇南山地崛起,称霸西戎,依法立国铸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西汉张骞“凿空”,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由东向西横贯甘肃全境,甘肃成为中西陆路交通的孔道和门户;东晋十六国时期,五凉文化成为隋唐盛世文化制度的源头之一;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经济鼎盛,史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胡商贩客,往返如织,中西方文明在纵横千里的甘肃大地碰撞交流……

  “老祖宗”睿智,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风雨进程中,一路行走,留下一路繁若星辰、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点缀在甘肃狭长的地带上,光彩夺目,看得见、摸得着——

  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内,4.5万平方米壁画历经1600余年,如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生动地记载着帝王将相、民族关系、使者朝会、商旅往来、婚丧嫁娶、音乐舞蹈、衣冠服饰、天文地理,正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所说:“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

  全省共有远古时代以来的文物遗址遗迹1.68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达7处,与北京并列排全国第二;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万余条,29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文物近43万件;

  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汉明长城走向明确、遗迹清晰,长达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明长城居全国之首;

  甘肃出土简牍近7万枚,接近全国出土简牍的半数,其中出土汉简占全国总数的82%……

  先祖们也在甘肃留下了璀璨多彩的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大地湾文化、彩陶文化、简牍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兼具源头性、包容性、民族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其独特性与重要性在全国无与伦比。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我们知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旅游,是身体的放逐之旅,更是灵魂的充盈之旅。

  甘肃,正是这样既有好看“皮囊”,又有有趣“灵魂”的理想所在。陇原大地东西1600多公里,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又仿佛一张璀璨绚烂的文化地图。

   老百姓”可爱,民俗文化独具风情

  甘肃的“老祖宗”睿智,“老百姓”也很可爱。2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文化,在陇东大塬、黄河两岸孕育了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

  考古出土的大量陶器上所绘的鸟、鱼、蛙、虎和人形,反映先民们的渔猎生活;黍米、油菜籽等虽已炭化的农作物种子,证实了原始农耕的萌芽;陶制纺轮的出土,说明当时已有纺织技术……

  在甘肃,轩辕黄帝与中医鼻祖岐伯谈医论药,诞生了华夏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周先祖后稷、不窋、鞠陶等在这里教民稼穑,在中华历史上留下千古佳话,开了先周农耕文化先河,也为后代留下丰厚的文化财富和不朽的精神遗产……

  穿行在甘肃,或许就与那遥远的历史文化印记不期而遇,与老百姓千年延续的热腾腾的生活撞个满怀。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来到甘肃,唱这首歌再合适不过了。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现有55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世代居住甘肃的就有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土族、满族等10个少数民族。

  多民族交流交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走到哪里,都有听不完的民间故事——

  五泉山,霍去病西征匈奴驻兵兰州戳地为泉,为将士取水;月牙泉,得天马,借月亮;锁阳城,薛仁贵兵困锁阳城食锁阳解饥;苏武山,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受尽磨难却始终忠于汉室……

  也有看不完的民俗风情文化——

  “尕妹妹的大门上,浪三浪……”河湟、洮岷一代,流行的“花儿”既是“出门人的歌”,也是百姓“心底里的情”。山男民女在出门途中、在劳作间隙,漫起悠扬的“花儿”,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总是唱者动情,听者动容。不过瘾,再相聚康乐莲花山、岷县二郎山或者和政松鸣岩的花儿会,唱到“地老天荒”;

  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民间艺人在田间地头、庭舍院落随时开演,是百年前陇东乡亲眼里的“网红”,有人甚至说“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崇拜中国皮影为开山祖师”。

  西方举办成人礼是为孩子成长的美妙记忆。其实,甘肃陇南西和早有类似的节日“乞巧女儿节”。乞巧女儿节长达七天八夜,活动包括迎巧、祭巧、唱巧、拜巧、卜巧、送巧等,丰富而有趣;

  兰州太平鼓、苦水高高跷、武山旋鼓舞、文县傩舞“池哥昼”、凉州贤孝、敦煌曲子戏……行走在甘肃,这多姿多彩、风情各异的民俗文化,早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甘肃独有的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更是有着魅力十足的民俗文化——且来甘肃吧,这么独特的民俗文化是要亲自体验的。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牛肉面、“北方海鲜”手抓羊肉,还有酿皮子、灰豆子、甜醅子……淳厚可爱的甘肃百姓,在千年的岁月烟火中,烹制出各种舌尖上的美食,把酸甜苦辣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品尝这些美味,也是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一条“捷径”呢。

   老前辈”钟爱,红色文化独树一帜

  革命“老前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给甘肃留下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

  1905年同盟会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在省外学习的甘肃青年成为甘肃最早的革命者,点燃了陇原红色文化的火种,更是在甘肃大地留下了无数革命遗址和文物,铸造了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

  在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十多个省份中,在甘肃的时间之长、活动之频繁、影响之广、地位之特殊,都值得永远铭记——

  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经过和战斗过的最后一个省份,是参加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以及一、二、四等主力红军都经过的唯一省份;

  甘肃,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和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红军长征历时两年,从红二十五军1935年8月进入甘肃,到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的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在甘肃活动一年有余。而红军长征则经过了如今甘肃的12个市州的50多个县,是我省14个市州80多个县的大多半;

  甘肃,还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转折性”会议、打响“决定性”战役最多的省份之一,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会议、腊子口战役、靖远打拉池会师、会宁会师、山城堡战役等,这些彪炳史册的重大活动、战斗及会议,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文化,也留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成为甘肃人民取之不竭、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养分。

  根据地文化也是“独一份”。

  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开辟了以我省华池县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西北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不仅开创了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的“南梁精神”,后与谢子长等创建的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

  而陕甘革命根据地不仅挺起了中国革命的脊梁,在中国革命史上更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陕甘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也是国内二次革命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全省现存的300处革命旧址,15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已成为红色旅游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游客纷纷踏上这片热土,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辈。

  如意甘肃,是个好地方。

  甘肃荣登《孤独星球》“2017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榜首,在《纽约时报》评出的2018年必去的52处胜地中,中国也唯有甘肃上榜。这不是侥幸,更不是“意外”,有“四老”留给甘肃的“传世遗产”,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