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长效机制打造普惠金融
农商行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根据 银监会 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服务“三农”责任,构建长效机制,打造普惠金融?
结合如皋农商行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强战略规划管理,强化支农服务理念。
应成立“三农”委员会,增强对服务“三农”发展战略的引导和强化。应在董事会下设“发展战略与服务"三农"委员会”,负责对本行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政策和管理制度的研究,审议并监督落实有关服务“三农”发展的规划和重大事项,对服务“三农”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
应强化支农服务定位。既要强化市场本土化定位,充分发挥本土银行人熟、地熟、行业熟的“三熟”优势和网点多、信息通、沟通便的服务优势,通过“下沉式”布局加大网络密度,立足本土走社区型道路;又要强化客户差异化定位,区别过去大而统的客户定位,明确以新型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为核心客户群体,失地农民、传统农户、外出务工人员、公职人员、其他城区居民为重点客户群体,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定制切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化服务产品。
应完善支农组织架构。要围绕客户细分和客户需求,将公司业务重心上移,零售业务重心下沉,管理中心上收,服务中心下沉,改变以往大小客户一把抓、贷前贷后一条龙的局面,实现客户、业务、人员的分类管理,提升信贷支农专业化管理水平。
应明确资源配置要求。一是董事会应在全行风险战略规划中明确单户贷款限额;二是要在绩效考核上增加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考核占比和分值,引导基层支行和客户经理做小做散;三是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突出“绿色信贷”、“支农支小”信贷导向,加大农户、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其次,要创新支农服务模式,提升支农服务能力。
应深入推进“阳光信贷”工程。通过集中调查、公开评议、统一授信、批量处理,为农户等弱势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并在农户“阳光信贷”基础上全面推行小微企业“阳光信贷”。
应推进微贷技术本土化实践。比如如皋农商行引进了德仕金融微贷技术,经过1年摸索、创新,建立了微贷营销团队,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微贷营销模式。
应加快信贷工厂探索。结合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额小量大的特点,应通过构建专业化的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专业营销、专业审查、专业贷后检查、专业清收”四大中心,对信贷业务的营销、审批、发放、风控等业务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专业化批量操作,实行全流程信贷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符合农商行控制风险要求的“信贷工厂”。
应加强客户管理与关系维护。通过开发上线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客户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内外部数据采集,覆盖全辖农户。
再次,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满足涉农金融需求。
应着力满足“普惠型”信贷需求。加快产品研发和创新,根据“个人、公司”两大客户类型和“创业、成长、成熟”三大客户阶段的经营特点和产品需求,通过梳理、组合和创新,形成“个人、公司、小微企业、电子银行、银行卡”五大序列和一系列创新产品,满足涉农金融需求。
应着力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一是健全家庭农场基础信息档案;二是实行“名单制”管理服务,落实跟踪服务管理责任,采取每月上门服务、每旬电话沟通等方式,及时关注家庭农场建设、生产、经营状况和金融需求;三是根据每个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特点和经营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支持规划,做到“户户必走访、户户有说法”。
应着力满足农民消费类信贷需求。重点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入区、消费类等新型信贷需求以及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最后,要强化网点渠道建设,打造立体化服务网络。
要推进网点标准化建设。通过物理网点现金区、非现金区、自助服务区“三区分设”改造,强化网点服务的有形展示。按照城区、镇区、非镇区、二级等四类网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硬件改造。
要推进离行式自助银行、社区银行建设。根据农村空心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有选择地在居民小区、集贸市场建立离行式自助银行、社区银行,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社区金融服务网络。
要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加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最佳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