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地税干部自律意识

22.04.2015  12:52

  近年来,面对社会急速转型,社会利益结构迅速调整,社会地位和经济角色快速“洗牌”,年轻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奈、焦虑、浮躁、悲观、怨气等不良情绪。公职人员自杀、挪用公款、腐败犯罪事件也逐年增多,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5年前的富士康“11连跳”事件。“11连跳”和兰州“团伙性案件”看似毫不相干,但仔细分析,相同点颇多。首先,两个事件的主体大多都是二十岁左右,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学历层次较高;其次,他们都是招聘制合同工,没有晋升机会或升职空间狭小,工资薪酬不高;第三,他们都是主动为之,只不过前者是用坠楼的方式结束人生,后者是拜金顶风作案,自毁前程。
  诸多不良的负面情绪俨然已经成为了影响干部队伍培养过程中的“堰塞湖”,要解决和清除这种情绪“雾霾”,就要坚持规则平等,信仰引领、文化浸润。
  “怨气充积,必有任其咎者”,应该说消极的社会情绪往往生成于不良的社会问题。怨气所及,往往祸起不公,纾解怨气,最好的药方还是对接现实,正视和解决职工最关切的问题。“怨”中固然有不满、有偏执,但也有关注、有期盼,只有将之视为民情民意的重要信号,大力解决好职工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才能化怨气为共识,变情绪为力量。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办事公正,管理公平,勤政廉政,充分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坚持“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不但要有为民服务的能力,还要有为民请命的勇气,更要有为民担责的义气,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公平正义的工作环境。要以规则的公平、公正、公开促成干部职工行为的优美和单位的秩序;让职工生活在大家都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环境中;发挥规则的导向作用,无论是谁,只要突破规则,触碰底线,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接受相应的处罚,让每个人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并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护神。
  在多元、多极、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当信仰缺失,他们就会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变得找不着方向,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萎缩,整个生活就只剩下个人的孤岛。此时,浮躁和迷茫就变得在所难免,无良现象随之产生。因此要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从大处说,就是要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处说,就是要了解生命的尊贵与平等,尽好家庭和社会责任,淡泊名利,朴实节俭,心怀感恩、惜福养德。虽然人生,总有太多期待,总有太多梦想,总有太多言语。但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伟大的中国梦。怀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秉承“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通过成立书法、国画、篆刻、音乐、诵读等兴趣小组,培养职工的业余爱好;将“道德讲堂”建设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阵地,让“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元曲”等数千年来的文华瑰宝大放异彩;让干部职工荡漾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领悟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传承文明,顺应自然,长歌咏志,相伴同乐,使工作生活处处透着春一般的生机。即使遇到困难,也要满怀信心向前,不自怜、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走,只要努力是浮躁的心静下来!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就在灯火阑珊处。要让一颗心,慢慢地欣赏在路上,而不是憔悴挣扎在路上。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使干部职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真正做到不羡慕繁华,不刻意雕琢,对人朴实,做事踏实;不吝啬,不固守,懂取舍,会付出;不让心灵负重,不去伪装精神;不贪功急进,不张扬自我,成功了低调,失败了洒脱。静享生活、放飞自我。
 

(庆阳市西峰区地税局局长 张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