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新常态”

28.05.2014  19:34
中国财经报网  2014-05-17 00:51:39

5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是“老生常谈”,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适应这种“新常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这道难题。

从精英到大众

中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青年大约1500万,今年高校毕业生占了将近一半,这本身就说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大约有2500万,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起已经开始下降,但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经测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将一直保持在8亿人以上,就业的总量压力长期存在。

大学生的确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如果还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不放,就业当然很难。”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一方面,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盯着体制内,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每年最多能吸收约60万毕业生,不到应届毕业生的10%。”莫荣说,政府也有责任把大学生就业引导到其他方面,以缓解就业压力。

正如通知要求的,要着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一技之长更重要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区间,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现实。”周天勇说,“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就业随工程项目‘一哄而上’已经不大可能,而且增速放缓也让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在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操作工、普工招工不足,也就是企业所讲的“招工难”。二是技术工人常年、普遍供不应求,中级工、高级工求人倍率基本是1.8以上,也就是说两个岗位大概只有一个人求职。

我们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队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很担心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朱新庆告诉记者。

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我国的就业已经基本市场化了,薪酬水平直接体现了劳动者的价值。”这位专家说,“很多大学生薪酬不如技能人才,起薪甚至不如农民工,说明一技之长有多么重要。

观念”契合“机会

有着16年学生就业工作经验的李竹梅透露,之前,一所高校举办的以民企为主体的校园双选会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但最终仅有近百名学生签约。“就业到底难在哪?归根结底,难在心态的调整,观念的转变。很多就业机会输给了‘宁缺毋滥的求职意愿’,输给了‘体制内就业’,更输给了“再难也不去民企’的就业观。

而且,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肯离开大城市并非怕吃苦,而是觉得没盼头:同是医学专业毕业,同在一个科室,同样工作10年,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很可能成为该领域专家,在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成功率则小很多。

因此,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到民企、基层、边远等急需人才的地方。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多位从事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呼吁,对大学生来说,转变就业观念并非强迫学生无条件地“有业即就”,而是倡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晰职业定位,通过逐步的积累最终达到高目标职业发展,尽早进入目标行业是关键。

综合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5月14日

链接

美国高校如何公布就业率

全国各高校又进入一年一次的“就业战役”中。就业是不是真的难,就业率如何统计,各方意见不一。那么,如何统计就业率,如何看待就业率,可以看看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提供的一块他山之石。在这份名为《美国高校的“自省书”》的报告中,介绍了美国高校尤其是公办大学如何统计就业率。

报告提及,针对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中的数据,部分美国高校或学院会选择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全程参与调研,以确认其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还有一些大学在学生毕业前,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就业去向、岗位变化、薪酬等等,这一调查的截止时间是毕业当年的12月份,也就是学生毕业半年以内的情况。

这些调查来的数据,机构或者大学会进行整理分析,进行纵向对比后放到学校的网站上供公众了解阅读,这自然也会成为高中毕业生选择大学的一个依据。其中有一点很独特,就是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呈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直观数据,还包含毕业生对学校职业教育及就业服务的评价数据。

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为例,据该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仅有一成的学生,会经常使用学校职业服务中心提供的职业辅导。绝大多数学生仅是偶尔使用,三成以上的学生称“从未使用过或记不清曾经使用过任何学校职业中心提供的服务”。当被问及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否满足了个人求职需要时,仅三成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四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给予的指导无法满足就业需求”。还有两成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任何寻找工作的技能”。

在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最后一部分是毕业生的自省环节,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会被问及“如果当初”的问题:如果大学生活可以重来,学生个人会不会为未来职业发展做些不同的准备。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2013届毕业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据麦可思分析,这一指标近些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

这些丰富立体的数据与我国目前高校公布的干巴巴的就业率数字相比,显然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而且,勇敢的自我剖析反思,也让高中生多方面了解一所大学的性格和特点。对大学而言,客观展示毕业的就业情况和对学校的意见,恰恰是具有长远眼光的行为,主动“家丑外扬”,给自己增添的是压力更是自我调整发展的动力。

从多方面也可以看到,高校就业率国内国际都重视,但如何统计如何公布,大相径庭。原因当然是对统计就业率用途的理解不同。如果仅把就业率看成是高校的“产品”销售率,那么就会过度追求最后数字的好看而忽略“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摘自《中国青年报》,作者李新玲


链接: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4-05/17/content_1087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