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记我校保卫处一线抗疫者

25.04.2020  03:20

春节期间,面对疫情的肆意蔓延,我校保卫处全体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守岗位,筑起校园防线,彰显了民院人“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风采。

坚守一线,轮流值守护校园

疫情爆发时正值寒假期间,为“严防死守”校园疫情,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保卫处值班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严格按要求进行校园巡查,守护校园安全,共克时艰。

保卫处值守人员王建功

 

2月初,合作市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让所有人留在了家中,但王建功、支华、次知木、完代克、明宝重和东珠六个人因职责所在,肩负起了值守校门的重任。突发的疫情和越来越严格的管控措施,使得值守人员的责任越来越重,面对确诊病例不断增加的阴影,面对心理防线的一次次冲击,面对空旷校园的孤寂,面对重重困难,这些质朴的大叔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守一线。“管住校门,严禁外来人员,守护好一校人。”责任就是使命,没有其他人员的换班,王建功、支华、次知木、完代克、明宝重和东珠六个人要承担起24小时的值守任务,六个人实行三班倒,每天8小时值守,一守就是20多天。王建功、明宝重等人都是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所做的贡献远远超出他们的薪资价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默默坚守校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守护着学院的每一位师生。

保卫处值守人员次知木

 

保卫处值守人员明宝重

 

寒冬岁月,“家庭食堂”暖心窝

  “终于不用吃泡面了,这份热菜热饭真是暖心窝啊!”在学校东门,保卫处值守人员当增扎西捧着热腾腾的盒饭感激的说道。受疫情影响,合作市餐馆全部关门,尤其正值寒假,学校餐厅食堂没有营业,附近更是没有什么铺面开门,吃泡面是常态,吃饭便成了校园值守人员最头疼的问题。 

值守人员吃着“家庭食堂”饭菜

 

2月18日,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赵明昌返回学校,当他了解到值班人员吃不上饭时,和妻子商量后便办起了“家庭食堂”,用自己的积蓄购买蔬菜、肉类等食材,每天在家做好饭后送到工作人员手中。赵明昌和妻子用最朴实的方式温暖了在寒冬里坚守岗位的值班同事们。问起为何办起“家庭食堂”时,赵明昌说:“因为疫情,春节期间大家不能回家,合作天寒地冻加上长时间的工作,每天吃泡面实在太难了,大家都是同事,我家在学校,有条件为大家提供这项服务,这只是举手之劳,也是我的一点微薄之力。”热乎乎的家常饭菜成了寒冬岁月里,民院保卫者们内心最大的安慰。

家庭食堂”创办者赵明昌

                                          共克时艰,步行上班不耽误

受疫情影响原本该返校值班的值守人员不能正常返校,家住合作市的当增扎西、余志忠及马海鹏听闻此事,第一时间请战,主动放弃假期,返岗工作。

值守人员余志忠

 

 

余志忠家住合作市,值班期间,合作市区车辆禁行,患有高血糖的他只能步行上下班,每天值班8小时。为了不耽误值守工作,他每天早早起床,步行一小时到达值守岗位,有时遇上雪天路滑,步行时间便要翻倍,他却从未迟到早退过,也从未有过抱怨,他说:“校门是人员进出的第一道入口,也是学校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作为保卫处一名职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障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余志忠每天做着值守、排查、消杀等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疫情当前,“运输小车”不停运

校园里,总能看到一辆蓝色的三轮车不断运输物资,开三轮车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穿着保安服,皮肤黝黑憨憨地藏族大叔,这便是保卫处临时工华庆,他的蓝色“运输小车”是疫情期间从不停运的爱心物资转运车。

 

春节疫情防控期间,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私家车一律不准进入校园,校内教职工按照防控要求不能出校。在校160余名教职员工的生活用品都要从校门输送,看到教职工每天都要大袋小袋的提东西,很不方便,华庆就将自家的三轮车推来,每天为校内教职工义务运送生活物资。同事眼里的华庆是万能的,值守、消毒、买菜、购买生活必需品,哪里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特别他是能够及时有效的与教职工进行沟通,解决疫情防控期间教职工所面临的问题。一起值班的同事遇到什么问题时,习惯性的会喊上一句“华庆,赶快过来看一下”。

 

值班期间,华庆已经连续七十多天没有休息过了。但每当谈及休息时他总说:“疫情是国家大事,相比在武汉一线的医生护士们,我做的这都不算什么!

抗疫是场战争,在校园这片战场上,保卫处值守人员不畏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校园,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缺乏,休息时间不充足,测温登记时的不理解......都没有消减他们的工作热情,教职工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让他们在这寒冷的季节升起一丝暖意。在疫情期间,他们坚守岗位共克时艰、默默无闻、辛勤付出、不求回报,只为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院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志气”的精神。

                                  文/蒲国鑫 图/卢燕鹏 审核/丁一清 发布/蒲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