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如花》的审美价值

17.08.2015  12:16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们的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少生了四亿多人口,联合国认为这是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而基层乡镇计生干部的工作往往遭受指贬,一些“人情”与政策性多有不合,真是“天下第一难呀!”当把这样的事情和人物搬上舞台演出,也很难,政策变了,戏也就“过时”了,很容易导致一些人的审美误差甚或阻隔。于是编剧多去写历史剧。为什么写眼前的现实生活容易“过时”,而写千百年前的历史生活倒不“过时”了呢?

    当今计划生育政策又发生大的变化,允许“生二胎”了。那么以千方百计争要“生育指标”为冲突线索的现代戏《女儿如花》自然“过时”了,也就不能再演出了,“编剧陈旧的创作思想赶快要改变了”,否则创演这样的现代戏难有好前景。乍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看演出,仔细分析,就觉得不该“泼脏水把盆里的娃娃也泼了”,把剧中真正蕴含的真善美给丢了。

    去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由甘肃省人口文化促进会、庆阳市西峰区剧团创作的陇剧《女儿如花》在兰州黄河剧场上演,就听到这种议论。谁知,今年《女儿如花》在全省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健康甘肃”的荣誉继续在全省巡回演出。据了解他们先后在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天水、陇南、兰州、庆阳等地市演出已有40多场,眼下还持续东奔西跑接连上演,其热度未减,很有一番“打遍甘肃”的劲道。于是人们很需要对这出剧目的真、善与审美价值予以充分揭示,否则对这出现代戏不公允,对常年在基层的计生干部也不公平。

    《女儿如花》着力描写曾经以身作则带头结扎,为村计生专干、乡计生主任多年,现被提拔为县城计生局局长的大嫂白玉兰,当了“新官”又遇新难题的“难事”。本家族的二夫子为圆已故去的大爷“四世同堂”心愿,埋怨晚辈“你弟兄妯娌一大群,尽生些女娃没男丁”,坚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秘密召开动员会,并亲自出马帮已生有两个女娃的姬廷有向大嫂白玉兰追要生育指标。

    人们需要正视现实,特别是在农村重男轻女,对女性、女娃顽固轻蔑甚至摧残的封建思想在今天发展经济中仍然时不时出来作祟。时代要求剧作家对现实生活有较大的概括。《女儿如花》倾力塑造白玉兰人物形象正是以“关爱女孩行动”为全剧行动主线的。现代戏的创作者没有权力去改变现实生活之真,而是要在具体变化的计生政策践行的规则中充分表现主人翁心境的真切、善良与大爱。此剧共有八场戏,后大半部重点描述白局长对姬廷有女儿菱花的特别关爱,戏写得挺有深度,盈溢着对村中所有女娃的热切呵护,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这实质上是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彰显与扶助。菱花是戏中的第二号人物,对剧情的发展与主题的揭示举足轻重。当菱花不愿在家庭压力下装聋卖傻当“瓜女子”好让当爸的再要生育指标,并且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就是“弃婴”,要不是当年被人拼命抱回来,早就叫野狼吃了;遂与当爸的姬廷有尖锐冲突,被关闭在暗室不准出来。而今天闻迅赶来解救她的白局长就是当年从山野抱回她的白玉兰。真相大白,菱花几乎崩溃了,14岁的她对苍天发问“为什么连我的亲爹妈都看不起我呀?!”当白局长追上山崖苦劝菱花回家时,姑娘哭诉道“我的家,在哪儿呀……?!”这是非常撼人的鞭辟入里的情节细节。人物形象在纷繁复杂的情节冲突中树立起来,思想与真理的颗粒便释放在其中。这就是好戏。

    无奈,身子有疾的白局长暂时收养了菱花,天天教她好好学习。但菱花的爸居然登上门来言说,让菱花索性过门来:“你只有春花一个女儿,多一个菱花也不影响你啥,侄女、女儿都一样,你再给我一个生育指标,也算个两全其美!”“大局长,你可不敢有个三长两短,离了你,这计划生育的关谁来把呀,啊!?”这里,戏剧冲突显然又一次推上高潮,再度考验着白玉兰的党性、人性、原则性。真善美总是与假恶丑对应而生。戏剧的艺术之美就是在这样层层深入且恰到好处地揭示出人物心灵深处的隐秘,从而真实地撞击观众心扉产生耐人寻味的审美感应。

    白玉兰去地上给强三家做工作的戏,也写得十分好。强三的小姑娘二梅饿了想吃方便面,“去去去,还想吃方便面呢,都怪你命苦,世下这么一个没本事的爸,喝西北风都有问题哩!”白玉兰发现落伍的强三尚有自尊自责自爱的心理,随即劝导他不可消及,“计生局双联办决定把你家作为联村联户帮扶对象点,由我负责,你家大梅、二梅上学的全部费用以及上大学的学费均由计生局帮扶单位承担”。有这么好的事?强三一惊,深受触动,表示情愿加入姬家玉箫的花卉公司搞联产经营。而二夫子爷及姬廷有的转变,恰恰是在白局长帮助下,四年埋头学习的菱花拿到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并终于回到姬家来喊爹喊妈。“这是姬家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还是个女状元!”此景此情正所谓主题歌所述:“高高的陇原上千万个家,每个家都有位善良的妈。妈妈最最辛苦,妈妈真个伟大。乳汁哺育了儿女,岁月渲染了白发。啊,花如女娃,女娃如花!”这就是我们农村生活中真切而美丽的女性写照。

    “配合形势”、宣传政策而缺乏艺术审美品质的戏,观众早已抵拒了。而一个剧目最终决定其成败得失的,是主要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他们的典型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白玉兰的人物形象和《女儿如花》全剧的思想倾向、艺术追求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诉求十分吻合,因而具有包括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难怪这台戏一开始上演不久,就荣获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奖,受到文化部、卫生部等七部委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