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满嘴跑火车的情绪化中国观

05.08.2014  16:23

  美国总统奥巴马利用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采访的机会再次发泄了他对中美关系现状的不满,说了一大堆中国人听着肯定不那么顺耳的话。也许是为了抢新闻,首报的中国媒体对奥巴马有关谈话的节选翻译很不准确,几个关键地方甚至出现了臆造,有必要还原其真实面貌。

  查询8月2日首发于《经济学人》官网的访谈记录,奥巴马是在从堪萨斯城返回华盛顿主持“美国与非洲峰会”的“空军一号”专机上接受该杂志访谈的,由头是探讨美国对非政策。但从谈及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时起,受访人与采访者的互动焦点发生了偏转,以至于这次预设主题的采访有四分之一时间都被用来谈中国了。

  奥巴马说:“美国不可能独自帮助非洲,但可以在引导非洲真正融入世界经济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中国在对非投资方面的确正在赶上来,任何国家只要看到非洲的机会愿作非洲的伙伴都应受到欢迎。中国在帮助非洲建设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财政压力也不像美国这么大。我本人对非洲领导人的建议是:第一,中国人在非洲架桥修路应当雇佣当地工人;第二,新修的公路不应只连接非洲当地的矿山和通往上海的港口,也要对非洲有长远助益。

  话题在重归美国对非政策之后又被扯到刚刚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奥巴马似乎不愿就此发表明确看法,但承认该新机制具有“跨世代转换”的意义,是新兴国家新一代领导人面对发展问题想出来的创新之举。不过,奥巴马又表示,像印度、巴西这样年轻人口占很大比例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是要融入“透明、公平、有组织的”全球经济体系,二战后在美国领导下建立的这个体系是惠及每个国家的。

  然后,奥巴马就开始满嘴跑火车。他说越南这样正同“巨大邻国”艰难谈判的国家可以成为“跨太平洋的伙伴”,又毫无预兆地说维护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对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是有利的,“我认为东盟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和这些国家对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所表现姿态的关切是有警示意义的”,“这些国家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建立强有力的关系,不愿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选择,一方面又强调不想仅仅因为他们是小国就被任意欺辱”。

  至此,奥巴马的谈话开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他说,“美国和欧洲继续欢迎中国充当遵守国际规则的全面伙伴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也承认冲突和紧张会时有发生,不过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管理的。”“当中国经济从仅作低附加值产品制造者向价值链顶端攀升,中国将会发现保护知识产权对他们的公司企业同样重要”,到那时美中经贸摩擦可能会有所减少。“关于中国,我想说的是,你必须在他们面前保持强硬姿态,因为他们做事情的习惯是一直往前推,直到遭遇阻力。他们不是感情用事的,对抽象事务也不感兴趣,所以仅仅呼吁他们尊重规则是不够的,当他们破坏规则的时候必须有强力的机制加以应对,同时也要让他们看到(遵守规则可以带来)长远的美好前景,对其他新兴市场也会产生警示意义。

  以上就是奥巴马此次“空军一号”漫谈涉及中国的内容。话说得散漫、随意,却在不经意间暴露了他对中国的真切态度,着实有些情绪化。

  回顾奥巴马上任六年多过的“中国经历”,大体是个先扬后抑的过程。这位怀揣重振美国抱负上台的总统在任职之初对获得来自中国的合作寄予厚望,特别希望中方能向他所推动的产业调整、新能源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提供实质性帮助。但奥巴马的“理想主义情怀”在公开表达之前没有做好功课,操之过急,拒绝考虑中方难处,也不准备在中方关切的问题上让步,注定从天上跌到地面。

  2009年11月奥巴马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在美国国内被广泛解读为没有换来中方任何松动的“叩头之旅”,两年后奥巴马在夏威夷中美元首会晤中就经贸问题向中方施压未果而备受共和党苛责。自那以后,中国问题成了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中仅次于中东问题的最国内政治化的方向,奥巴马对中国虽仍在表面上坚持理性,但遏制思维显著加重,从售台武器、会见达赖,到公开介入南海问题,搞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少边外交(指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美国主导下的多边安排)”,再到出台“重返亚洲”战略,始终带着情绪化、报复性的烙印,至今仍未走出阴影。

  奥巴马的“空军一号”中国漫谈其实并无太多值得中方惊诧的“新意”,说来说去与美方近来处理涉华问题的基本路数是一致的:在不改变对华政策接触合作与防范遏制两手并用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对中国在东海、南海海上的“战略进取”和其他方向上的竞争态势借用国际规则和盟友力量强势围堵,底线是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撞。

  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细节中折射的信号。首先,中国问题在现任美国总统脑海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奥巴马为关注、处理中国问题花费的精力超过了以往历任美国总统。其次,白宫已把中国当作必须优先应对的外部战略竞争和挑战因素之一,这种意识比什么时候都来得真切,对美国的对外战略来讲几乎是从欧洲到亚洲、从非洲到拉美无所不在的了。第三,奥巴马并不能用准确和富有条理的语言阐述美国的对华政策,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发散性的,难掩自信流失的意味和无可奈何的口吻,这恰恰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处理对外问题的手忙脚乱,相当程度上是美国全球控制力下滑的表现。

  细节有时很能说明问题,隐藏在其中的不仅有魔鬼,也有天使。在8月2日的访谈中,奥巴马还说道,“我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说服世界各国相信,美国将会继续承担比其他国家更重的责任,但由于今日世界的复杂性和内部关联性,我们不能独自行事。”这才是奥巴马希望强调的核心思想,中国在他脑海里正是一个既需要借重又必须联合其他力量加以限制的矛盾性存在。

  对于奥巴马在“空军一号”上做出的已被部分中国媒体标注为“对华强硬”的谈话,我们不妨淡然处之。只是,必须提醒他,误读、误判的风险始终存在,而且还在随形势变化不断增大,如果奥巴马继续带着情绪处理对华关系,谁都难以保证美国哪一步不会陷到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