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富民和弦 奏响扶贫强音——榆中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31.12.2015  09:41

隆冬时节,走进榆中县,从榆中南山乡村到北山片区,从兴隆山下到马衔山麓,以“兰州高原夏菜”、优质中药材、榆中百合等优质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正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曾经贫瘠的黄土地上,奏响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强音。

榆中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之一,总人口44.49万人,农业人口达39.61万人。2015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2万户5.91万人。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省市县乡374个联扶单位6467名联扶干部,深入一线、基层、农户,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按照“1+17”精准扶贫方案,着力在“强基础”“补短板”“破瓶颈”上下工夫,切实在提质提效、增收节支上求突破,坚持一盘棋布局,一条线推进,推动全县精准扶贫行动深入持续开展。

打造富民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马坡乡太平沟村位于榆中县西南部,地处南部二阴山区,气候湿润,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地区,年平均气温3.2摄氏度,平均海拔2600—2700米。

2015年的这个冬天,太平沟村171户、658口人显得格外高兴。

太平沟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成林和全村18名党员的带领下,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培育起了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冷凉型蔬菜、百合、大豆、小麦等产业。 2015年共种植冷凉型蔬菜580亩、百合130亩、药材200亩、马铃薯90亩,养殖黄牛175头、绵羊170只,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500元以上。

有了这些产业,老百姓才有事干,才有了致富的门路。”展望2016年,张成林和太平沟村的村民们看到的不光是满满的希望,还有脱贫致富的决心。

这只是榆中县以富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2015年,榆中县坚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认真组织实施整村脱贫项目,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互助资金、基础设施,全力落实现代农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北山中药材种植、肉羊养殖、南山冷凉型蔬菜种植等特色种养业,扶持贫困户发展蔬菜、双垄沟玉米、中药材、养猪、养羊等产业。

榆中县以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为重点,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2015年,投入资金2732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蔬菜、双垄沟玉米、中药材、养猪、养羊等12个产业。全县新增冷凉型蔬菜1万亩、中药材5万亩、百合1万亩,总面积分别达到36万亩、19万亩和3万亩,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30个,肉羊饲养量达到55万只。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建成小杂粮加工、百合保鲜、马铃薯储藏、中药材加工等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收购网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57家。

加强基础建设 改善致富条件

2015年,对于榆中县银山乡斜路屲、旋马滩、孙家湾村的村民来说,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吃水难”解决了,“安全饮用水通到了家里,太方便了。”村民们高兴地“点赞”着这件大好事。

斜路屲、旋马滩、孙家湾村都属于山区村,由于地理环境原因,村民们吃水一直都是个大难题。2015年在各级联扶单位的帮助下,榆中县为斜路屲、旋马滩等村子新建集雨水窖24眼,并对316眼集雨水窖配备水泵、管线等设施;在打磨沟、孙家湾、高家湾3个村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建设项目,新建孙家湾村田间灌溉管道725米。

提起银山乡斜路屲村的昔日,当地人这样说:“山大沟又深,路烂不好走,吃水全靠挑,夜晚黑洞洞。

如今的斜路屲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自家庭院,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夜晚出门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行路,羊圈里的羊只一天天在增加……

近年来,榆中县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合力扶贫攻坚。仅2015年,全县整合扶贫、财政、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达2.84亿元,共落实项目847个,全部投向49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精准扶贫主战场,目前各项脱贫项目已全部完成。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落实项目246个,投入资金1.49亿元重点实施硬化砂化通村主干道696公里、巷道135公里,新建塘坝19座、蓄水池24个,新修集雨水窖598眼,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49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2万亩,危旧房改造546户。特别是全力推进引洮工程榆中受益区项目,开工建设北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北山6个乡镇47个行政村4.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提升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

2015年,榆中县坚持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针对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榆中县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大力发展社会救助、教育卫生、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乡村文化场所建设等社会事业。同时,榆中县坚持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融合促进,围绕脱贫深化双联行动,将县发改、财政、农业、交通、住建等35个帮扶能力强、资金项目多的县级联扶单位充实到49个脱贫村,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模式”方法,集中力量开展定点、定责帮扶,督促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落实扶贫攻坚责任,引导和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

据统计,2015年共落实帮扶项目316个,投入资金3252万元,新建维修村级阵地4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46个、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44个,新建文体广场44个,完成“乡村大舞台”60个、文化大院3个、村级文化室52个,配套健身路径60条,安装太阳能路灯854盏。改造农村危旧房1000户,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个。

如今,山里群众看病方便了,学龄前儿童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幼儿园了,存钱取钱再不跑山路了。”龙泉乡洞口村村民杨成栋说。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在园子乡万羊村村委会办公室内,挂着这样一张精准扶贫作战图,要在村里实施什么项目、哪一户具体帮扶措施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哪个项目什么时候完成,都有明确界定。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以及每户的帮扶措施都详细列了出来,进行一对一帮扶。

实施挂图作战,列出清单、时间表、路线图,有利于确保重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有利于群众监督。”万羊村帮扶队队长颜君鲁说。

2015年,榆中县全面推行挂图作战,采取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办法,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按照“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原则,榆中县对建档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挂图攻坚、挂账销号”,实施精准攻坚。县、乡、村三级全部实施挂图作战,挂账销号。为加强对精准扶贫的管理,榆中县在省上“1+17”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了“1+21”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县有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乡有精准扶贫指挥部、村有精准扶贫工作队三级工作机制,采取优先进入法、筛选排除法、条件准入法三种精准识别办法,实行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两代表一委员”评议两评议措施,落实村级公示、乡级公示、县级网上公告,两公示一公告制度。

联扶单位从群众所需所盼出发,追根穷源,对症下药,紧盯市场需求导向,应需开课,应需讲课,大力开展“点菜式”各类实用技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和劳务转移技能培训活动100余场次,培训劳动力4582人次。2015年,输转劳动力10.9万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4亿多元。

编辑 :康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