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副市长被抓 留下太多公共的疑问

08.10.2014  17:09

   作者:王聃

  洛阳副市长失联2个月后,终于有新消息传出。7日上午,记者多方获悉,失联60多天的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已被抓。据接近当地警方的消息人士透露,郭宜品于10月6日下午在长沙市一出租房内被洛阳公安抓获,现已被移交到郑州市检察院,洛阳警方尚未发布正式消息。对于郭宜品被抓一事,洛阳市一公安民警告诉记者,“确实听说过”。随后,记者致电洛阳市纪委,值班人员表示“暂时没有得到此消息”。

  “跟悬疑剧一样,一个副厅级官员悄无声息消失了。”读完新闻,我首先想到的是《新京报》郭宜品失踪报道中的一句话。但迄今为止,谁能不说,这名副市长的失踪事件仍然像一幕悬疑剧呢?截至目前,关于该副厅级官员失联的绝大部分信息,仍然是由媒体所爆出,洛阳方面除了承认失联事件属实,除了象征性地给出500元的悬赏通告,几乎没有相关消息的主动披露。正是经由媒体的不懈追问,我们知道了其妻儿甚至还在上班,知道了其被抓的地点竟然是外地的“出租房”。

  一名公共的副厅级官员,“静悄悄”地在出租房中被抓,要有怎样的想象力,才能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但如果对该名副市长的失联事件由来作一个梳理,则一切都显得不那么意外。郭宜品是在失踪一个多月后才被媒体披露,而在此期间,当地已经成立了专案组,“满世界地找人”。据悉,郭宜品的失踪是缘于涉嫌收受贿赂500万元。洛阳方面既然能够一边成立专案组,一边不动声色地找人,既然能够在媒体纷纷报道时犹三缄其口,那么抓获官员后的沉默并不难以想象。

  但一切依旧只能是想象,这正是最无法接受的事实:官员的失联消息中,民众直面的仍然是一个个讳莫如深。不仅官员失联在事发多日后才会被知晓,甚至官方对于最终的抓捕态度亦显轻描淡写。时至今日,官员的失联新闻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官员失联事件中相关的常识,亦被多次重复:官员失踪从来都是公共事件,其相关的信息披露必须及时透明,否则只会招致沸沸扬扬的怀疑。然而就是这样,信息仍旧不被公开,知情权仍旧不被尊重。太多的沉默,制造出更多的暧昧意味,让一起起官员失联事件云山雾罩,也继续固化着公众神秘化行政的印象。

  现代的行政生活,透明的官员信息,如影随形的社会监督,这实在算不上是多么陌生的词汇。以此对比,动辄长达月余的官员骤然失联,传奇般的“出租房内被抓”,它们都显得匪夷所思,只能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空格。让官员失踪不致成为一种“现象”,这依赖于制度性预防和追责的重建,但在此之前,首先需要去除的仍是某种惯性的神秘化。公共的官员不能“静悄悄”地被抓,失联副市长被抓,还留下太多公共的疑问。(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