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女教师”背下初中三年语文教材,出于什么原因?
9月9日,贵阳市白云三中新学期第一堂心理讲座开讲。43岁的刘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爱的教育”四个字后,凭着对教室格局的记忆,走到学生中间开始授课。身后的板书歪歪斜斜,刘芳望向学生的双眼一直没能聚焦。十七年前,刘芳因病视力开始衰退直至失明。为了能留在这三尺讲台上,刘芳背下了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9月10日《贵阳晚报》)
这是一篇饱含着无限正能量的报道。这个报道在教师节这一天推出,自然换来的会是一个个点赞,迎来的也是鲜花和掌声。笔者也被刘老师的精神所感染,甚至有点泪花盈眶。但是,看待一件事情,需要多些理智,需要多些冷静。如果,我们看待这件新闻,能够抛开精神,抛开典型,抛开热爱这几个字眼,有几个人会认为这个好老师会是适合教学的?
刘老师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无论是对学校,对个人,还是对孩子,让已经失明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附近未必就是正确的选择。甚至有点残酷。通过报道,我们可以得知,站在讲台前,对于刘老师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她只能在黑板上写下“歪歪斜斜”的粉笔字,她只能“凭着记忆”在教室的格局里慢慢走到孩子中间,她只能将三年的语文课本背下来。
我们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刘老师的话,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其一,“歪歪斜斜”的板书是不是不合适?学生对字体的认知,来源于教师的率先垂范。老师的字体是“歪歪斜斜”的,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以及对字体的认知度。老师写的是汗流浃背,学生学的也不会是轻轻松松。当然,刘老师是一位中学的教师,很多孩子的字体似乎也已经“生米成了熟饭”。但是,假如,失明的是一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的话,这样的“歪歪斜斜”的板书是不是就会影响孩子的书写能力呢?
其二,“凭着记忆”的走动真的很人性化?我们现在对于教育的诉求越来越高了,再也不是几十年前的那种,教师死板的讲课,学生死板的学习。新式的课堂是需要更多互动的。一位失明的教师虽然也可以凭借着对这个教室的布局记忆去互动,但是却真的很不容易,也会影响了互动的效果。问题还在于,我们看着一个好教师这样的辛苦真的做到了人性化吗?
其三,“背下语文”的举动是不是太教条?为了能够留在讲台上,刘老师很辛苦的将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全部背了下来,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刻在了心里,这是很可贵的地方。但是这似乎也和我们提倡的灵活教学背道而驰。而且,眼下的教材还在不断的更新。有的文章被删除了,有的新文章进入了课本。已经失明的刘老师如何再去背下来?
对于刘老师的精神笔者是很佩服的。但是,让刘老师背下一本本语文书的动力,除了她的深深热爱之外就没有其他力量了吗?我想,其实,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应该给刘老师选择一个更好的岗位。既发挥她的作用,又保障她的健康,还不至于影响教学效果才是最好的选择。谁又能保证刘老师的背下全部教材,不是因为学校的不以人为本而被逼出来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任何时候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