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祭出387号文的背后深意

30.12.2014  12:10

    临近年关,央行显然没有在最后一个周末休息的意思,周六晚间,央行发布387号文件,开启了银行业在年终的最后一轮狂欢。

    这不意外,周四股市中早就有传闻。

    在说这个政策的深意之前,我认为要对上个月的融十条和降息有个全面的结合来看,否则必然理解有误。

    这次387文件,说直白点就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基数瞬间变大了,这将带动的是巨量的贷款能力提升。所以有人说,这次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放开存贷比,缓解流动性。

    这没错,可是,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政策有所熟悉呢?

    这件事情,在上个月份的融十条中已经遇到过了。

    融十条出现的背景,核心的命题就是把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负债都算作一般性存款,给你10万亿,把贷存比降低5%,等于一下子至少多出来5万亿的信贷额度,这样总不会不够贷了吧。

    谁也没有料到,融十条却成为了之后钱紧突然爆发的一个根本。

    要知道,如果把同业负债算作一般性存款,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需要补缴准备金。过去同业负债不用缴准,而一般性存款需要缴纳20%左右的法定准备金。这意味着银行需要补缴两万亿左右的准备金。而补交的准备金,正成为了后续市场资金面快速收紧的一个关键因素。

    上个月底降息之前的那几天,市场诡异的形成了钱荒。据说某银行在同业中借不到钱了,这导致其在当天的清算中无法结清,整个银行系统的交易被强制性的延后半小时。哪怕降息之后,银行间资金依然紧张、下游中小企业依然贷不到款。

    很显然,这次387号文的真实出发点是对融十条的一种细节调整。

    怎么调整?调整在哪里了呢?

    大家知道,上个月公布的银行存款数字,居然出现了连存款都出现下降的百年不遇问题,这表面上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时什么猜测都有,觉得是互联网金融让大家不愿意存银行了的有,说银行的存款都被股市吸引了的也有,整个社会都很紧张,各种“存款去哪儿”的猜测升温。

    但让大家猜不透的是,其实存款哪也没去,无非上演了一场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暗战”。什么意思呢?要知道国外的银行业同样会在紧缩周期贷款额减少,尤其现在有点紧缩的味道。人家说得很明白,就是有钱但是就是惜贷,因为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这时候,国外的央行为了刺激银行贷款,往往是各种诱惑性政策轮番上阵。这一切,到了中国,市场化的模式就会变味——一方面,上面一句“要放贷”你就不得不放贷,因为你是国有企业,不听话就走人;另一方面,贷款放出去之后的考核却仍然遵循市场化(出了坏账也要走人)。这还让不让人玩了?于是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环境下,自行演变出了一种惜贷的方式——表内资产出表。

    表内资金出表,将一般性存款转化为非银同业存款,方式有不少。比如客户的存款,先进入非银机构,再以非银同业存款的名义存进银行;再比如,银行利用现有存款,认购非银机构的各种产品,最后又回到银行。这些方法做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只要通过非银机构绕一圈就行了。

    这样一来,这些大商业银行就有大方法了,纷纷出表。我连存款都少了,你总不能逼我放贷吧?于是,这些大的商业银行摆出了一副“没钱怎么贷?”的无辜脸。

    央行当然不傻,所以弄了个融十条,也弄了次降息。当时意外的没有选择降准,正表明央行是知道商业银行的这些小伎俩的。只是融十条也好,降息也好,一个月过去了,效果还是没有起到。

    问题在于一些关键细节没做到位。

    有个银行业的朋友就直白说了:“如果按融十条,同业存款还要缴存款准备金,谁还会愿意在银行之间互相存款?”是的,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劣势,随着近年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同业存款已成为中小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几乎是仅次于存款的资金命脉,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更是如此,部分小银行同业负债规模,甚至已经逼近同期存款余额。这些同业存款,主要来自于券商、信托和基金,但这主要是四大国有行在做,中小银行的同业存款也主要来自四大行。按照《融十条》规定的同业存款如果未来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会占用信贷空间,四大行肯定不愿意把钱给小银行。

    还有,很多拿到央行定向投放资金的银行,还因此都成为了二道贩子。因为有利可图啊,一些获得央行定向投放资金的银行,会将资金加价拆借给有需求且未能进入央行定向投放范围的小银行,从而推高这些银行的成本。如果这样的话,对资金获取能力本来就比较弱的小银行,是非常不公平的。

    小银行没钱,那些最需要钱的中小企业又怎么贷的到款呢?这是关键所在。也是无论融十条还是降息之后,银行间资金依然紧张、中小企业依然贷不到款的七寸所在。

    打蛇就要打七寸,从这个角度,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这次387号文,要将这些非银存款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做了这件事还不够,央行干脆一次做到底——同业存款利率不受一般存款约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表外资产表内化之后,银行未来表内资产将有一部分不被央行所指定的利率水平所制约。相当于通过结构转变,实施了部分表内资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带有偷换概念的味道,但是这一步具有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央行解决这一个月来中小企业依然贷不到款的问题,同时同步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好就好在这两件事儿做到了一起,让商业银行没话说。

    看来,387号文的手段也非常值得推敲。央行没有走过去那种:转到表内先按照表内模式走,然后再想办法对冲的玩法。而是更加灵活的搞定了表外资产表内化的过度。

    这种灵活,实际上也预示着后期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大方向。

    如果按照先交纳再对冲的手法,行不行?行,但是很麻烦。就像过去一个月的表现一样:银行间流动性依然紧张,小银行贷不到钱,至于大银行压根都不想放贷,中小企业就更别想贷到款了。

    至于大银行为什么压根就不想放贷?我们之前说过的,既然国家支撑的高铁、核电、特高压、水利、环保等缺位的大型项目没有进入稀缺状态,那么尚能温饱的大银行,就没必要也就不愿意去啃中小企业这些并不好吃的骨头。看来这些大银行不到饿死的边缘,就不可能动脑子去考虑如何贷款给中小企业,那么留下来的资金,又不可能放着让监管部门找麻烦。怎么办?出表吧。央行现在就是告诉你,你出表吧,无所谓,反正我也纳入一般存款一起来管理了。我也不惩罚你了,你直接贷也好,或者你通过同业存款将钱先贷给小银行,小银行再贷给中小企业也好,反正,钱一定要流到最需要钱的中小企业手里。

    所以,此次的方案出现,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决策层对2015年货币政策的方向安排已经基本明确。什么具体安排,我想上面已经说的挺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