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持续“放水”降准也许更远了

22.01.2016  08:16

    据新华社电在经历了近期连续不断的“放水”操作后,中国人民银行21日再次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以应对饥渴的市场资金需求。分析认为,央行正全力打开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呵护市场资金面,然而市场期盼的降准也许要延迟到更靠后的时点了。

    市场人士观察到,资金面紧俏受长短期资金缺口影响,长期属性资金缺口如外汇占款减少、1月份例行的缴税,短期性的资金缺口包括存款准备金上缴冲击和春节的提现走款需求。

    而针对近来紧张的市场资金面,央行已赤裸裸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护。21日,央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3525亿元。开展3个月、6个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均为1175亿元,利率分别为2.75%、3.0%、3.25%。央行分支行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积极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SLF期限包括隔夜、7天、1个月,利率分别为2.75%、3.25%、3.60%。公开市场操作方面,更是加大力度,继本周二重启28天期逆回购操作之后,21日央行分别进行规模为2900亿元的28天期逆回购,和规模为11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单日规模已创三年以来新高,当周累计净投放也达到3150亿元,远超上周的400亿元。

    事实上,近期每天央行都有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动作。央行不仅动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轮番上阵向市场“注水”,且投放规模在增加,操作利率水平也在下降。

    然而,却没有市场期待的降准。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日前表示,央行明确提供的中期流动性的规模已经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而如果过度采用降准的措施,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

    目前外汇占款下降幅度较大,正是汇率因素,导致了央行对降准的顾虑。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于货币政策操作已形成明显掣肘,而降准通常被视为货币放松更强的信号,有可能加深贬值预期。

    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则会催升金融机构加杠杆,难以传导到实体。而使用降准之外的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反倒可以针对时点和机构进行更精准的“注水”,避免大水漫灌。因此,预期的降准也许更为推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