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太空梦 八旬老兵李西川的两段拓荒史(图)

22.04.2016  11:12

    原标题:从天府之国到大西北茫茫戈壁,再转战西南大凉山

    追寻太空梦八旬老兵的两段拓荒史

年轻时的李西川

  81岁的李西川 

 

  “10、9、8、7……1,发射!”“点火”指令下达时,总需一只手准确地按下红色的发射按钮,这个按按钮的人就是操纵员。现年已81岁高龄的老兵李西川当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扮演着这样的重要角色,还曾受到钱学森的鼓励和指点。带着这份荣耀和使命,在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他又服从部队命令南下,在人烟稀少的密林中和战友奋战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一线。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探月梦想,在家中聚精会神收看电视直播的李西川老人已是热泪盈眶。

  西部商报记者 宋芳科 郭秀睿

  当上操纵员 获钱学森鼓励让导弹成功上天

  一边是挚爱的新婚妻子,另一边是国家航空事业的召唤,1959年,面临二选一难题的李西川毅然选择服从部队召唤去北京集合。2016年4月21日,已定居河南三门峡市的81岁高龄老人李西川打来电话告诉记者,1954年他参军入伍进入四川某航校,成为一名航空兵。1959年,祖国要征召一批航空、发射等方面的技术兵去北京执行重要任务,他决定应征。那时的他结婚不久,留在四川更方便照顾新婚妻子。但祖国的召唤就是军令,作为军人他坚决服从。随后,他在北京某部和从各地航校、部队召集来的技术兵一起参加集训三个月,而后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一路走来,从天府之国到不毛之地,透过闷罐车的小窗口看看窗外已没有城市、工厂、田野,而是戈壁荒漠,连棵树都看不到。作为最早一批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战士,迎接李西川的是飞沙走石无情地拍打着他的脸。

  艰苦的环境并未让李西川退缩,在一次次磨砺中,他沉着冷静、细致严谨的作风特点也逐渐展现出来。经组织层层筛选,他脱颖而出成为关键人物——操纵员。这个岗位是发射指挥系统的核心,导弹发射指令下达后,正是操纵员按下按钮将导弹送上天。越是关键的岗位操作风险越多,李西川所在的地下控制室,距离火箭发射台仅100米,如若发射失败,产生的火焰就足已将控制室吞噬。

  1961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一次重要的发射任务。而就在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带走了导弹发射技术。新中国的科学家夜以继日研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导弹。1961年的某日,由我国科学家自行研究的首个短程导弹正在进行“起飞”试验,李西川就是这次发射的操纵员。李西川说,坐在操纵员的位置上不紧张是不可能的。钱学森先生当时坐镇指挥,看到李西川有点紧张便鼓励他,“只要导弹能离开发射台,就算成功!”听到钱学森先生不太严肃的鼓励,他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接下来执行命令,他准时按下按钮,导弹顺利起飞,试验获得成功。至今李西川都觉得那次发射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试验,但证明了中国人自己有能力制造导弹,这份光荣一直深埋在他的心底。

  带兵当队长 执行任务带领战士立军令状

  1966年10月26日,举世瞩目的“两弹”结合试验开启。此时的李西川已由操纵员成长为一名地面指挥人员,作为某中队副队长,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是带兵完成发射现场前期准备任务。李西川告诉西部商报记者,“两弹”结合试验是官兵多年的夙愿,在一次次训练中大家已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但这次任务中的导弹打出去的是核弹头,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考虑到任务的艰难和复杂。他为了鼓舞士气,带领战士们立下军令状。发射当日的天气条件并不好,但聂荣臻元帅坐镇现场给了大伙莫大的鼓励。

  李西川回忆起此次任务,称不得不说的是英雄士兵田现坤,这位来自四川的战士被选为两弹对接操作员,任务是将导弹和核导弹无缝对接。当时气温已是零下20多摄氏度,刺骨的寒风吹到人脸上像刀割似得。但是为了操作更加灵活快速,田现坤脱掉了皮衣,蹲在现场专项操作,这个过程持续了80分钟,两弹成功对接。聂帅满怀关切地和田现坤握手,还心疼地嘱咐田现坤“赶紧去暖和一下”。

  聂帅的关怀不仅温暖了战士田现坤,也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李西川在现场认真调度着每一项操作,检查发动机,检查电路、调整减压器,完成对导弹的最后“体检”。最终,“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李西川说,那个时代让人感动的是信念,无论是他还是田现坤对于发射任务都守口如瓶。田现坤不幸英年早逝,去世那年还不到50岁。执行重大任务时敢于担当的汉子,却未将这段往事告诉家人。李西川说大家都愿将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部分留在心底,从来不曾炫耀。

  老兵徐尊信曾和李西川在工作中有交集。徐尊信告诉记者,李西川是最早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战士,他们入伍后称李西川为老兵。后来李西川任中队长时,他是副中队长。在发射中心,大伙都认为李西川技术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李西川用技术报效国家,唯独亏了爱人和孩子,由于长期两地分居,李西川的爱人只能在探亲的时候和丈夫相聚,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家庭的重担便全落到女人身上。

  投身西昌 深山沟里开拓征服太空新战场

  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筹建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老兵经验丰富,很多人被抽调,离开茫茫戈壁投身大凉山。面对组织的选拔,李西川毅然踏上南下的列车。前方等待他的将是全新挑战,曾经的荣耀已成过去。

  李西川回忆,40年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所在地还是川西南大凉山峡谷中的一片荒地,这里海拔高、纬度低、气候条件好,是建设航天发射场的理想地点。他们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在荆棘丛生、乱石密布的深山沟里开拓征服太空的新战场。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房,新来的1000多人全部住在用草席和油毡搭起来的棚子里,凉山多雨,下雨的时候棚子外下大雨,棚里下小雨。常年驻扎酒泉,大伙已习惯了干燥的空气,这下经受阴雨考验,一些战友身上长了痱子。可不管条件多艰苦,都没能打垮他们乐观的心态和坚决执行命令的决心。那时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宁脱几层皮,也叫工程完。”这是他们以苦为乐最真实的写照。

  “突击长征桥”“贯通专用线”“会战发射场”“组建测控网”……他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让一项项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这一干就是近十年。

  晚年感言

  功绩与荣誉

  铭记就好

  不用太多描摹

  李西川回忆,1979年,他转业到了三门峡人防部门,有点遗憾没能看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执行发射任务的那一刻。不过作为亲历者,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它,他从未后悔。

  198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嫦娥一号”卫星在这里发射升空,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写下了中国航天的崭新高度。李西川说,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生能亲身参与一件国家大事就算幸运,他参与了两件,这是他永远的精神财富。

  如今李西川老人过着安稳的生活,锻炼身体、接送孙子,每天忙碌而充实。对于获得的功绩与荣誉,他称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自己铭记就好,不用太多描摹。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