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甘肃会宁"以药助农":借药企渠道 铺"药香"挣钱

12.12.2019  21:55

  中新网兰州12月12日电 (艾庆龙)寒冬时节,甘肃白银市会宁县杨崖集镇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内,何爱苹从头到脚包裹严严实实,剪刀上下开合,与工友一共修剪着黄芪。张海军在晾晒场,用电话答复着求购商家的各种问题。

  54岁的杨崖集镇杨崖集村村民何爱苹是该车间一名工人,张海军则是该车间负责人,也是会宁一家中药材企业负责人,两人虽身份不同,但都对如今生活感慨万千。

杨崖集镇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内,村民们在干燥房修剪着黄芪。 艾庆龙 摄

  “虽尘土飞扬,但却乐在其中。”何爱苹告诉记者,此前,村庄里,年轻力壮的村民外出务工,剩下老弱病残留守村庄,而为维持生计,邻里便联合种地,抱团取暖。

  杨崖集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全乡均属山区,虽有渭河流域二阴山区地理优势,春润冬燥,温差较大,但早些年的杨崖集镇“默默无闻”,并面临贫乏窘困。

  杨崖集镇逐渐成为“优等生”得益于中药材和天津帮扶。

  2013年,杨崖集镇一村民将外地党参、黄芪引入试种,因山大沟深限制,种植区域分散,收益较少。而天津市和平区的资金和技术方面帮扶,使当地中药材产业在种植、生产、销售方面进入规模化。

  2017年,会宁与天津和平区签订“1+6”东西扶贫帮扶协议,加快会宁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天津和平区已投入帮扶资金7367万元。

  “天津市和平区帮扶488万元,公司投资580万元,共同建设扶贫车间。”作为上述红利受益人之一的张海军表示,得益于天津和平区的帮扶,中药材订单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借助天津药企渠道,来自山沟沟的党参、黄芪已出口至日本。

  张海军说,此前向农户收购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筛选和定价费时费力。流转土地,保持种植规模,又缺乏资金,加之周边城区销售市场饱和,事业发展处于原地踏步。

  如今,包含初级加工车间、晾晒场、干燥房、精制包装车间的杨崖集镇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已拔地而起,近200多名工人进行流水化作业。

  何爱苹说,种植中药材从选苗到种植技术再到收购,扶贫车间“一条龙服务”,她仅需要按照要求种植便可。在她看来,在土地上闻到浓郁“药香”时,便是挣钱时。

  “一亩土地收入最少在1000元。”此前,围着锅碗瓢盆、照看孙子的闫莲花现是中药材修剪工,她告诉记者,受限于人力原因,她家仅有5亩土地种植了中药材,外加1天80元的务工费,乐在其中。

  杨崖集镇镇长袁应军介绍说,目前,该镇种植中药材农户已达1375户,种植面积超1万亩,为进一步提升“会宁黄芪”“会宁党参”品牌奠定了基础。

  会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天津挂职干部王华庆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提升会宁中药材质量,同时借助天津药企渠道,逐步扩大销售市场。(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