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秦州皮影濒临失传 期待传承和保护(图)
原标题:秦州皮影濒临失传
皮影艺人的精彩表演
中国甘肃网3月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作为天水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天水秦州皮影戏既是天水秦文化和伏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天水民间边缘艺术的一种存在模式。近二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秦州皮影正悄悄地远离我们,成了人们心中无法忘却的回忆。秦州皮影戏,这种天水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和时光的打磨以后,是否还能够经得起岁月的侵蚀和时间的考验,期待属于它的传承和保护。
秦州皮影制作精美
在古城天水,秦州皮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的造型俊俏大方,轮廓挺拔,镌刻精细流畅。制作时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待牛皮煮熟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后即可制作。制作时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看上去整体效果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了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说起皮影,后台看到的皮影颜色暗淡,被夹在一个个大面布夹子里,或者挂在绳子上,演员则根据剧情随时取下来舞动,然而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显现出来的人物、房屋、用具颜色则异常明艳。
由兴盛走向衰落
秦州皮影戏在天水六七十年代特别盛行,大凡庙会和节庆期间,在南乡和城郊区域一带,各村都要请最好的皮影戏班来唱几天,一来是图个热闹喜气,二来也是展示自己村子的经济实力。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全村都沉浸在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此时男女老少都提着凳子早早的占好位置,只等待皮影戏开演的锣鼓声。正所谓是“你村唱罢转我村,一村唱完走邻村。”皮影班子往往是忙个不亦乐乎,如若哪个村的会长宴请动作稍微迟缓一点错过日子,这个村也就只好等来年早早下帖了。
近二十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种昔日里在秦州“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艺术,正悄悄地远离我们身边,并且和其他许多处于消亡边缘的民间艺术一样,在当今如此喧嚣热闹的气氛里,深感分外的寂寞和孤独,让那些想保护民间艺术的人也是有心无力陷入两难。
门庭冷落濒临失传
导致该艺术日渐衰弱和濒临失传的原因很多,就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来说,一是真正掌握传统(土办法)皮影制作的老艺人已没有几个,制作技艺眼看就要失传;二是喜爱和从事皮影戏艺术的传人也是越来越少。经济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挣的钱多,于是就争先恐后的远赴他乡疏于技艺。导致秦州皮影艺术观众群逐年减少的其他原因还有皮影戏的唱词、剧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传统地秦腔唱法在保持传统艺术不被影响的前提下,急需寻求表演形式上较大的突破。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皮影的制作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要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期待关注与传承
近年来,我省许多地方希望把类似于皮影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通过申报加入“人类非物质形式文化遗产”的行列来予以保护,但是这种民俗文化如果没有人来真正热爱,没有观众群来关注和青睐,就算是取得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权,这种民间艺术的生存还是空中楼阁,因为它需要的是有人从根本上去传承,去发扬,去延续,并不像那些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一样,是可以用金钱和陈列馆、博物馆等手段来修复和保护的,这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最基本、最现实的实质问题。
如今,秦州每到庙会和节庆期间,虽然各种文艺节目的表演吸引了一大批热心观众,但是皮影戏的表演还是以它饱满的激情,妙趣横生的表现手法博得了人们的掌声和认可,也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喜庆和满足。让秦州皮影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羲皇故里”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日久不衰,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希望。兰州晚报记者哈丽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