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石佛灶糖依然飘香城乡间

01.03.2015  03:35

石佛灶糖里的灯笼糖

    每年春节临近,天水城乡便可见到出售灶糖的挑担小贩。随着时代演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天水本地传统灶糖的制作工艺虽难窥其滥觞,但在天水石佛乡柳家山村,这里至今依然还延续着灶糖的传统制作工艺。

    A 制糖技艺代代相传

    柳家山村坐落在天水麦积区石佛镇北面,距石佛镇大约五公里左右。这里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小麦、糜子、荏子等农作物的生长,而这些农作物正是制作灶糖优质原料。柳家山人精心制作的灶糖,就是上百年来天水人最喜欢吃的石佛灶糖。相传,这种灶糖的制作工艺起始于明代中期,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当时,随着人口的迁移,有一会做灶糖的手艺人家从山西的大槐树下来到天水,在渭河北岸的这座山上定居下来。因为这家人姓柳,从此,这里便被人们叫作柳家山。后来,石佛镇有姓田的人家也迁来这里居住,于是,这种做灶糖的手艺便被这两家人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柳国仓这位承载着祖辈制作灶糖手艺的敦厚农民,他乐观、朴实的性格中无不折射着灶糖所具有的甘味。据他讲,在他开始有记忆的孩提时期,就与灶糖这种饱含家人幸福和甜蜜的食物相伴,直到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目前他的3个儿子又延续着这门独特的制作手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柳家山村全村200多人,家家户户每进入腊月,都制作灶糖,那时,村里分为四个组,一组开设一个糖坊,当时还传着一个顺口溜,“一组的杆,二组的锨,三组样样都不全,四组结口打得圆””,柳国仓颇有感触地说。从当时流传的这首顺口溜不难体味出当时在石佛制作灶糖的兴盛场面。

    B 手工绝活秘不外传

    石佛灶糖的制作一般选择在冬季时节进行,不仅因为是农闲时期农活少,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天气更适宜于制糖。

    灶糖,顾名思义是为祭祀灶神而制作的供品。但石佛灶糖并不全是为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用,它其实是一种饴糖。石佛灶糖的品种花样有十多种,除了祭灶用的灶糖外,还有龙须糖、荏板糖、豆瓣糖、核桃糖、芝麻糖、灯笼糖、生肖糖等等花色品种。可谓五花八门,色香味俱佳,有的甚至可以称为糖雕,极富欣赏价值。也许,这是“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的灶爷对人们的一种甜蜜回报。

    灶糖的做法极为有趣,也颇为神秘。特别是拔完糖取糖时的技艺堪称绝活,这也是柳家山村的手艺人最为保密的技术。因为他们取下来的热糖是空心的,当然做成的灶糖就圆鼓鼓的,脆而不硬,更为好吃。

    荏板糖的做法是在热糖中加入一些优质的荏子。荏子是一种油料作物,它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是许多人喜欢的绿色食品。

    在做荏板糖之前,要先将荏子放到热锅中烘干,然后再把如面团一样的热糖放入荏子中慢慢揉和。待揉好后,先用布包起来滚成方块,然后再用擀杖擀成一个大方块。擀好后,再切成条状,就可做成荏板糖。

    C 石佛灶糖列为非遗

    如今,在两百多人的柳家山村,灶糖做得好的手艺人也就十来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般会做,但力气不行了;四、五十岁的虽然大多会做,但做得好的,也就七、八个人;而四十岁以下的,则很少有人会做。并不是年长的人不传手艺,而是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因为,做灶糖不光费时费力,操心劳神,而且利润极薄,有时甚至是亏本的买卖。因而,这二十多年间,柳家山村的人就没人做过灶糖。

    现在,田兴明虽然投资一两万元开起了糖坊,又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做成了几百公斤灶糖,但对50多岁的他来说,这只是一种尝试。赚不赚钱姑且不论,他只想着能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而不要让这老祖宗留下的绝活遗失掉。令他欣慰的是,这项手艺目前已经被列入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觉得,石佛灶糖应该到了发扬光大的时候了。兰州晚报记者哈丽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