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武山:真帮实联筑就幸福路

13.05.2015  11:39

  建设中的新武山。通讯员 何辉

  

  记者 牛彦君

  武山县有贫困人口5.68万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劳务输出和蔬菜种植。双联行动中,省市县乡四级单位共联系武山县15个乡镇344个行政村的16880户特困户。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武山县紧紧围绕六大任务,着力打造形象提升、能力锻造、德政民心三大工程,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年来,省市县乡四级联村单位共为贫困村帮办各类实事2800多件,协调落实各类资金5.69亿元,有力促进了武山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双联行动不仅是惠民富民的‘大手笔’,也是机关干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的‘大熔炉’。”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说,当前,全县要按照“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总要求,聚焦精准扶贫,不断拓展双联行动的内涵内容,努力形成精准扶贫的工作合力。

  一

  双联行动开始后,武山县及时召开各类会议,研究制订方案,提出单位联村要做到“四个新”,即制定发展新规划、找准增收新亮点、帮助建设新农村、培养致富新农民;干部联户做到“三个一”,即找到一条致富路、提供一项好技术、帮助解决一件难心事,使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准确把握双联工作帮扶重点。

  确定的省市县乡179个单位、15个乡镇共5853名干部,联系全县344个行政村的1.688万户贫困户,确保了双联行动联系面、参与面、覆盖面、受益面最大化。

  武山县还实行“1085”联系模式。即县级干部每人帮扶一个乡镇的10户贫困户,科级干部每人帮扶一个乡镇的8户贫困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帮扶一个乡镇的5户贫困户,部门、单位各联系1至2个行政村。

  按照乡有帮扶规划,村有帮扶计划,户有帮扶打算的要求,完成了15个乡镇的《奔小康规划》,344个行政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计划》,2.56万份贫困户《脱贫致富打算》,帮办实事1.8万多件,实现了乡村有规划,农户有目标、单位有计划、干部有打算的“四有”目标。

  双联行动的内促外引激发了农村发展新活力。武山县与福建省南安市,马力镇北顺村与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分别缔结为友好县市和友好村,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了“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发展模式。武山县多次邀请蓉中村党委书记到武山传经送宝,使蓉中村“敢拼会赢”精神深入人心。武山县选派两批100多名青年创业能手赴蓉中村学习培训,使群众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武山县采取帮联助力、社会融资、项目整合、群众参与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启动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解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投入各类资金5亿多元,新增农村公路里程200公里,通乡、通畅公路150多公里,通村路、产业路270公里,新修优质梯田4.2万亩,实施车岸渠等灌区改造27公里,灌区节水改造6400亩,新建堤防工程38公里,完成农村安全饮水3800户,危旧房改造9000户,一大批群众期盼已久却长期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让群众致富门路明显拓宽。武山县围绕蔬菜抓提升、种植抓调整、养殖抓特色、劳务抓品牌的思路,落实财政奖补资金3000万元,新建蔬菜示范园31个,新增设施蔬菜7.68万亩,复种蔬菜5.6万亩,蔬菜总面积达到36.5万亩,总产量106万吨,总产值20亿元。新建标准化特色养殖小区24个,养殖场62个,全县养殖小区(场)达到109个,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37万头只。每年输转劳务10万人次左右,创收15亿元。

  武山县在增强民生保障能力上求突破,发放双联惠农贷款4.38亿元,妇女小额贴息贷款3.2亿元,成立了武山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贫困户协调落实各类贴息贷款2.4亿元,设立“三农”便民金融服务点71个,实施基层组织建设“12个一批”工程,新建“五位一体”村级综合服务中心84个。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8个,整顿后进村35个,培养村级后备干部430个,帮建基层党建示范点45个,规划帮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46个、农家书屋175个、文化广场120个,农村商贸综合服务社270个,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

  “‘为’是双联行动的要旨所在,要主动为、尽力为,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这一核心,在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上聚焦发力、有所作为。”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勤学说,双联三年使武山县在经济综合实力上有了新跨越。

  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6亿元,同比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4亿元,增长37%;大口径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5502元、5600元,分别增长16.5%、17%。可以说,武山步入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同时,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有了新进展。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双联行动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扶持“一园一区四片两带”蔬菜产业发展,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值近15亿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旱作农业、马铃薯、豆类、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成了一大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和产业带,农民群众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双联行动还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武山县立足解决路、水、房等瓶颈问题,实施了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农村发展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面落实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温泉乡整乡推进和榆盘马寨等11个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一线四片百村”新农村示范片带、天定高速沿线城乡一体化示范长廊、“一纵两横”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2014年,各级联村单位共帮办实事504件,落实各类资金6670万元。着眼于解决群众贷款难的问题,协调落实妇女小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1.42亿元,建立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40个,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双联行动中,武山县牢牢把握“服务型”基层组织功能定位,深入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管理年”、“12个一批”创建和“先锋引领做表率”活动,创建了马力镇北顺村党建“五种新模式”等一批党建示范工程和先进党组织,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相融,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

  三

  双联行动这三年,是武山县农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积极投身双联这一伟大实践中,真帮实联架起了贫困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马力镇北顺村、柴庄村是省委办公厅的联系村。省委办公厅先后协调和投入帮扶资金、实物共2863.65万元,为联系村群众兴办了17项惠民实事,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北顺村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50元,为全县双联行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桦林乡兰沟村是省委第四巡视组双联行动联系帮扶点。三年多来,省委第四巡视组倾力帮助群众理思路、育产业、办实事、夯基础,为群众增收致富想出了金点子,为全村奔小康铺设了新路子。

  洛门镇改口村是省国土厅的帮联点,帮扶单位调研后提出,利用改口村紧邻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省级地质公园“水帘洞石窟”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并以此带动养殖业、林果业、蔬菜业的发展。三年来,农家乐从无到有发展到6家,其他产业随之得到长足发展。

  鸳鸯镇鸳鸯村、砚峰村是省住建厅双联联系点。三年来,省住建厅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60万元,帮建了一批群众反应最强烈、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民生项目,为加快联系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水利厅作为山丹乡周庄村、堡子村的联系单位,按照“整村推进、产业扶持、项目帮扶”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紧扣村情民意,真情帮联,真心为民,双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省法制办根据法制办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挥法律专业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将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作为双联行动切入点,认真组织开展了“法律进乡村”宣传活动和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同时,关心群众生活进村入户走访慰问联系群众,积极为联系村协调部门项目资金,尽力为联系群众兴办实事谋求发展,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省公安厅政治部现役办公室、警卫局、技术侦察处、防范和处理邪教犯罪工作处4个单位的109名干部,联系城关镇令川村、坡儿村、腰庄村3个村的166户贫困户。省公安厅帮联武山县各联村单位紧紧围绕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按照“整村推进、产业扶持、项目帮扶”的工作思路,改善基础设施,搭建项目平台,全力落实“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尽心竭力为联系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双联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洛门镇宋庄、石岭两村是兰大一院的双联联系点。兰大一院充分发挥医院的资源优势,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履行公益性第一的服务职能,将帮扶兴办实事、宣传卫生知识、提供医疗服务、促进农村发展等作为双联行动的切入点,先后为联系村兴办了一批实事、好事,双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省工交投资公司倾心帮扶马力镇王门村。随着林果业、蔬菜种植和规模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860元。

  甘肃中医学院紧密结合武山县桦林乡牛庄、天局和孙堡3个联系村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为联系村、特困户帮办了一批实事好事。

  在三年多的探索实践中,省市县帮联单位、联户干部和社会力量倾力帮扶武山发展,绘就了纵深推进双联行动、精准扶贫帮民为民的壮阔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