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张家川:教育的三年“加速度”
原标题:张家川:教育的三年“加速度”
记者 牛彦君
在天水,要说教育进步最快的县区,当数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县是天水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县,同时还是天水最后一个实现“两基”的县。3年来,张家川县努力缩小差距,以大手笔发展教育,跑出了教育的“加速度”。
2010年9月,张家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教育3年大发展的目标,县财政每年投资不少于2000万元,1年内完成3所高中、县城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配套完善工程,2年内完成所有寄宿制初中的完善工程,3年内让所有完全小学达标。
此举拉开了张家川教育资源提升行动。2011年起,张家川县每年把财政收入的四成多用在教育上,3年时间,张家川县用在民族教育发展方面的投入超过3亿元。
3年过去了,张家川县教育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善,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位列天水市前列,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全县教育事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8+2”工程:教育基础建设走上发展快车道
“走进张家川县城,人人都会夸赞宽敞明亮的教室、花香树绿的校园……”近日,记者来到张家川县新建小学,提起“8+2”工程后校园的全新面貌,学校校长杨春茂这样说。
张家川县以实施校舍维修、新(扩)建工程、落实营养餐工程、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冬季“温暖工程”、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为抓手,在教育基础建设上先后实施了教育“8+2”工程:对县一中、新建小学等8所城区中小学校的校园及配套实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同时,争取项目在县城新建一所标准化的初级中学和一所幼儿园。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修建图书馆、师生食堂、塑胶操场、水冲式厕所、室外管网改造以及学校的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
如今,崭新的教学楼、漂亮的校门、硬化的操场、宽阔的校园,在张家川县内比比皆是。天水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以前,张家川县的教育基础建设是全市最差的,如今成了最好的。实施‘8+2’工程,让张家川县教育3年跑出10年的里程。”
生活关怀:“温暖工程”让师生幸福指数提升
让学校告别土火炉,是张家川县的“温暖工程”。
闫家乡是张家川县东部高寒阴湿山区的边远贫困乡。闫家中学校舍未改造前,学校在教室和宿舍安装老式火炉生火取暖,不仅取暖效果差,而且煤烟外泄,许多学生经常出现头晕、恶心等现象。“实施‘温暖工程’后,县里为闫家中学修建锅炉房,安装暖气,学校自行购买了饮水锅炉,并配置学生洗澡间,天天有开水。”校长马宏宝高兴地说。
如今,全县14所寄宿制农村初中和11所城区中小学已全部实现供暖。
与此同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亦让学生幸福指数直线提升。全县255所农村学校近4万名学生全部吃上了放心营养餐。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实行一日供三餐的方式,供学生自主选择一餐,并提供多样化菜谱。县财政还拨专款专门解决学生营养餐的原料运费。
目前,全县各学校均已实行了教师免费早餐,切实解决了边远学校教师吃早餐难的问题。同时,重视和关注广大教师的身体健康,每年安排80多万元,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3600多名教职工进行全面体检。
教学质量:加强管理创新,两支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今年1月2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发布的甘肃省首批100所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名单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赫然在列。
着眼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两支队伍”建设目标,张家川县在全县积极推行以校长聘任制、教师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校长聘任制为核心,学校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同时,县里坚持人才强教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派出2000多名校长和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同时积极推进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紧缺人才。以完善校长聘任制为重点,建立了校长考核奖惩机制,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竞相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