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宝兰高铁迎机遇 报旅融合促发展
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1日电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诗圣杜甫曾在笔下这样描写位于秦岭西麓、丝路古道的重镇天水。然而,今天的山城天水早已不再孤独。20世纪中叶修通的陇海铁路把它带入到现代化的交通网络,7月9日开通的宝(鸡)兰(州)客专更是打通了横贯中国东西大动脉高铁的“最后一公里”,把天水带入了全域旅游的新时代。
宝兰客专把天水带入距离西安、兰州两大都市的“一个半小时城市圈”。7月25—28日,“一带一路”报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峰会暨百家媒体看天水“聚焦宝兰客专大型采风活动”举行。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近百位中央和地方媒体的百余位社长、总编、记者、编辑们共聚一堂,着眼“一带一路”建设,交流媒体和旅游融合的新经验、新模式,走进天水、感受天水,真切感受了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的新成就。
百位媒体记者看天水•走进秦州采风活动在齐寿山启动。老记们了解到天水优越的区位优势。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省的“东大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是陇东南交通枢纽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他们来到天水南站,出席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到兰州、西安两大省会城市都是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据统计,仅仅宝兰客专通车后的半个月时间里,高铁天水南站的客流量就达13.3万人次。
记者们采访麦积山石窟。老记们体验了天水发展全域旅游的底蕴。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老记们来到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文化遗址、麦积山石窟,走进南北宅子、68号文创园,用手机、照相机,借助自拍杆、无人机,记录了天水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采访团来到秦州区娘娘坝镇特色新型城镇安置区。老记们感受了天水独特的自然资源。天水生态环境良好,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植被丰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3天左右,是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他们来到秦州区齐寿山,站在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看到一片郁郁葱葱,见证了气候适宜,景色秀美的“陇上江南”。他们来到秦州区娘娘坝镇,采访了着力打造以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修身疗养为一体的特色新型城镇安置区,体会了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媒体记者采访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老记们分享到天水的物华天宝。天水特色农业发达,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樱桃、清水核桃、下曲葡萄、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等农产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他们走进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等农林企业,采访了天水发展航天育种、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广阔前景。天水旅游产品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他们走进飞天雕漆展厅、饱览了一件件工艺精湛、美观实用的展品,来到新天丝毯有限公司、拍摄了古朴、考究、精细的织造工艺。
记者们采访新天丝毯有限公司。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天水将抢抓难得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名城、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