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民居

28.09.2015  10:58

胡氏古民居

    甘肃天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历史久远、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建民居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这些民居的建筑年代不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644年。现存的古建民居共分为6个片区,占地面积约16公顷。保存至今的共有161处院落为明清古民居庭院,名气较大的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明清时期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这些庭院建筑大都是砖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其中的三星巷古建筑群的修建年代至少比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古城早数百年,誉为“东方木雕的艺术馆”。

    天水民居中占主要成分的当属四合院形制。这也是汉民族自汉唐以来民居建筑发展的主流。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封建宗族制度的需要,极大限度的满足了大家族、大家庭的居住、生活需求。从四合院中对居者的定位、安排上看,无一例外,院内建筑朝向、环境条件最好的、建造等级最高的房舍,如正厅之类,首先安排的是祠堂,其次是长房、长辈,再次是家庭成员。而女眷、幼者则安排在院落最深、最安全之处。仆从差役多居外侧小院。天水民居建筑与其他文化艺术一样,由于受本地、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受所处地域、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经常与异族、异地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进行交流而相互渗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变革和进化,同时也相对的保持和延续着属于自己所有的传统特征和形体风格。

    胡氏民居建筑群是天水最著名的建筑群,是国务院于2001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来缙和胡忻,是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胡氏民居就是他们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的布局传统,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主人的官员身份,胡氏民居建筑风格较普通民居显得高大、庄重、气势恢弘、肃穆凝重,这从屋柱的规格,斗拱的形制,鸱尾蹲兽的造型均可得到证实。

    南宅子的平面略呈矩形,大门位于庭院东北角,硬山形屋顶,面阔三间,今所见的当心间为后来改建时所加胡氏清代的一位夫人的节孝牌坊。大门当心间门额上题有“副宪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门内为一小天井,正对大门的是影壁。天井西侧有一垂花门,门额题有“桂馥”二字。垂花门通入前四合院,南边房屋为正屋,在两进的四合院中这一正屋又为过庭,通过它可以直达后四合院。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南宅子前院正屋面阔五间,屋顶为悬山式,大木梁架上承五根檩子,俗称五架梁,屋檐下以抱头穿插式作出走廊,为普通民居所少见。柱头、栏额和雀替上的雕饰既不同于江南徽派民居的精细,也不同于富商居所的流俗。透过历史风尘,保留至今的南宅子柱头上的如意云朵用圆转流畅的阴刻线,表现出云气的层次,简洁、粗犷而又圆润,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漂浮感与上升感,脱俗与沉稳的气蕴,与文人气息浓厚的明式家具风格一脉相承。倒座的雀替上,一条透雕的螭龙身躯翻转,上半身为龙形,下半身为花草,与明代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异曲同工。东西厢房的栏额上则装饰有透雕的花草纹饰,枝叶连绵不断,极似佛教建筑常见的忍冬纹。院内地面以色泽深浅不同的卵石铺成九宫格、太极图、太阳等图案,每当雨水浸湿时,尽显华丽而神奇。第二进四合院也是明代建筑,南房三间前出廊,五架梁,东西厢房略同于前院。过廊西侧有一小巧玲珑的三合院,东、北两房皆为三间,南房为一过庭,穿越过庭又与一小院相通。与前院相较,小院房屋体量较小,但精巧有胜。西侧廊上作出栏杆和拱形小门,起到了分割空间及阻断视线的作用。门窗木雕极为精细,内容多为琴棋书画、喜鹊梅花和博古纹。虽不似前院宏伟大气,却多了一些雅趣和地方特有风格。

    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规模更为宏大。北宅子与南宅子隔路相望。上世纪末拆毁前有大门三间,门额题为“太常第”,是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由于胡来缙、胡忻父子均为明万历朝之名臣,所以天水百姓在南北二宅之间的马路上建有“父子乡贤”的巨形牌坊,可惜的是,此牌坊大约在于民国初年被毁。

    北宅子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小院落五个,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庭楼梁记上明确记有“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题记。这座庭楼面阔五间。楼阁两层,重檐硬山屋顶。下层六列六柱,檩与柱的勾搭做法远较南宅子为复杂,檐柱石与檐柱之间的乳袱呈弯月形,古建中称之为“月梁”,属于官式建筑中极为考究的构建做法。上层檐柱间镶嵌有雕花阑干,每间各有栏板及绦环板五面,每片以减地浮雕的手法雕出一组团花图案,有荷花、牡丹、西番莲等不同样式。其中还有一面在圆形开光雕出一人物形象。整体雕刻精工而不显繁缛,原彩绘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其色泽仍依稀可见。至今面对这座楼阁,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雍容华贵与当年的辉煌。就其建筑规模和建筑整体构造的价值而言,比之闻名遐迩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毫不逊色,而细节雕饰之华美精细,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一行曾在这座古建面前驻足良久,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

    如今,以胡氏民居为代表的天水古民居已艰难地走过了近400年的蹉跎岁月,它是天水这座历史名城的见证,也是一部伫立于繁华街市之中无言的历史,是秦州古城特有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