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脏乱差难道真就无药可治了?
兰州晚报讯(首席记者甄燕红实习生卢玉)“过街通道因为管理体制不一样,管理效果也不一样。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效果最好。”7月22日,记者在对我市部分天桥、地下通道脏乱差问题追踪采访时,无论是市执法局、各区环卫执法部门还是物业公司,他们都认为“只有市场化才能管好天桥、地道”。
2008年前,西关十字南侧地下通道也是垃圾满地,但现在好多了
“兰州市天桥、地道推行市场化管理模式是在2008年。”甘肃齐建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孙伟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不断调整管理模式,按照市执法局要求的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管理,目前,这些天桥、地道基本解决了‘脏乱差’这一老大难问题。”
现在,市民明显感觉西关十字地下通道的环境卫生和秩序明显变好了。但是在2008年前,西关十字南侧的地下通道却是摊贩聚集、垃圾满地。当时,本报曾连续二十几天关注这一问题,随后市执法局将包括西关十字地下通道在内的24座过街通道进行招标。
孙伟回忆,当时接管时正处在管理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天桥通道摆摊设点的多、卫生差、管理难度大的问题特别突出,市执法局要求齐建物业在一个月内解决存在的上述问题。齐建物业也想了很多办法,在执法局大力支持下,公司多方协调,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行攻坚。因摆摊设点的大部分是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以宣传、解释为主,特别是小商小贩摊点小机动灵活性强,这让管理人员苦恼。管理人员一到,摊主就走、管理人员一离开摊主就又摆上了,经过了反反复复很多回合才使情况有所好转。为了达到市执法局的要求,物业公司最多时投入过60多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清理、坚守巩固成果。“因为公司进行24小时不间断管理,最终彻底清理了小商小贩,才有了现在的管理成果。”
目前,对于市场化管理的这24座天桥、地道,齐建物业主要采取定岗定责、24小时巡查管理机制。保洁、保安人员定点负责,按照市执法局要求的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公司质量管理人员也要24小时巡查,发现卫生、秩序问题随时解决,对于发现的摆摊设点问题,马上清理,不让摊贩越聚越多。天桥、地道的野广告清理难度大,反反复复,旧的刚清理完,新的就又上墙了,在市执法局协助下,齐建物业还联系电信局对有些广告上的电话实行停机处理。环境卫生方面,齐建物业借助黄河风情线洒水车的优势在夜间对天桥、地道楼梯、墙面、外露顶棚进行高压冲洗,不留卫生死角。
“物业管理不是技术活,但却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的工作。”孙伟说,“正是因为我们多年来的坚持,才能把这24座天桥、地道管好。”
各区环卫、执法部门:24小时管理天桥,基本做不到
自2008年政府招标管理24座天桥、地道后,此后政府新建过街通道的管理权都归由各区环卫、执法部门管理。采访中,各区管理部门也表示,“以现行的体制,要想达到对天桥、地道24小时管理,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据了解,区一级的环卫和执法是两个平级部门,在管理时也是各管各的事。另外,由于编制和经费有限,在人员配置时,无法保证24小时保洁、保秩序。
就环卫部门而言,因为他们承担着大量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工作,环卫工人对天桥、地道最多能够保证每日清扫,随时保洁基本没办法做到。而齐建物业对于天桥、地道的人员投入是有保证的,繁华地段一座地道一天有4人负责,一座天桥有两人负责;其他地段的天桥、地道也要保证每天有一人进行保洁、保秩序。另外,还有固定的巡查人员对24座天桥进行巡查。
各区执法局职责繁杂,编制有限,执法人员数量本来就不充足,要保证每座天桥、地道都有专人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不要说24小时值守。“所以,区管天桥、地道的管理就陷入以前‘管一阵好一阵,松一阵乱一阵’的怪圈;执法人员和小摊小贩频频上演‘游击战’。”
其实,外地许多城市如西安、武汉、成都等,都有专门管理天桥、地道的政府主管部门,实行的也是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并且成效比较显著。所以,各区执法局也希望天桥、地道能够实行一体化管理,理顺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彻底解决这一管理难题。“否则,只是一次又一次突击检查、清理,根本无法改变目前天桥、地道‘脏乱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