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建天安门等“微缩版”城楼 望成古建标本
原标题:甘肃农民建天安门等“微缩版”城楼 望成古建标本
图为丁武明获得2014年“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的微缩作品“滕王阁”。 郭云莲 摄
图为丁武明正在制作“微缩建筑”。 郭云莲 摄
图为丁武明进行微缩后的建筑群。 郭云莲 摄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甘肃榆中的一位木匠,认为明清时代中国的木质建筑最为漂亮,因而他到著名的城楼实地拍摄照片、量尺寸,回到家后,用一定的比例缩小,建出了“微缩版”的天安门城楼、北京天坛、武汉黄鹤楼、山海关城楼、嘉峪关城楼等,冀望这些微缩品能成为中国古建的标本。
虽然是微缩,但是上述作品的作者丁武明称,微缩版城楼用材全是紫檀等上好的木材,严格按照卯榫结构制作,所以人站在上面“没问题”,“作品”内外和实体城楼“无异”,因而不能称之为“模型”。
丁武明出生于木匠世家,从小痴爱木雕技艺,从事仿古建筑40余年,是甘肃榆中“古建模型”的第五代传人,2010年3月,他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小时家庭贫困,父亲是个木匠,解放前要是做个大活,比如民间的四合院或者三件套都需要个小样,慢慢家里摆放几个建筑小样,揣摩学习后开始喜欢上做微缩建筑。
丁武明说,如今他制作的微缩建筑以元、明、清时代居多,“清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最美好的时期,这时期的建筑无论是设计理念、制作技巧,还是工匠的水平,都是中国建筑鼎盛时期。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模型是他的首件作品,是按照1:20的比例微缩做成,为了做到精准,他多次到访实地,看城楼的每一个角落。“刚开始做的作品都比较粗糙,现在积累了不少心得和经验,作品力争求精益求精。”
在1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完成了北京天坛、武汉黄鹤楼、山海关城楼、兰州卧桥等作品20余件。细看这些微缩景观,工艺精湛、精巧至极。间架、出廊、屋顶都与原建筑形同无异,就连斗拱等细节也分毫不差。“这些东西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我不想让有些技艺失传,我能做的就是将知道的这些东西保存下来。”丁武明说。
丁武明称,“微缩建筑”以古代建筑为蓝本,涉及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以核桃木、梨花木、紫檀木等为原材料,经绘图、选材、加工、组装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基本保留了古代建筑独特、严谨的布局结构和优雅和谐的文化内涵,不是单纯的工艺品,而是体现出古代建筑卯榫结构的制作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很好的标本,他制作的“北京天坛-祈年殿”,于2011年7月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的极品佳作,都被“巧手匠”丁武明设计,并和他的徒弟们一一制作成,现陈列在丁武明家中,置身其中,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建筑”,让人仿佛有种穿越之感。日前,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精品艺术博览会上,丁武明的微缩建筑“滕王阁”,获得了2014年“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江西“滕王阁”按原物1:40的比例微缩建成,长1.4米,宽0.96米,高1.26米,全部以榉木为原料,采用斗拱支架,由8个熟练工耗时8个多月完成,气势恢宏,美轮美奂。
“等到将中国的名楼都做的差不多时,我想建一个微缩古建的民间博物馆。”丁武明说,让游客在他的博物馆中,近距离观赏和了解中国各朝代各地方的名建筑。“看原作时,我们要仰着脖子看,费力又看不清,而微缩的建筑物体,无论哪个角落,都可以“接触性”观赏。(刘玉桃 张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