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价格“大跳水”反垄断调查不能止于“降价”

31.07.2014  06:25

    据新华社电“赚取利润全球第一,坑蒙哄骗毫不手软”——在监管部门近期关于反垄断调查的吹风之下,近期备受诟病的豪车价格来了个“大跳水”。然而,调价后豪车价格会趋于合理吗?这是为了逃避发改委调查的“假出汗”,还是市场被规范之后的“真出血”?专家认为,反垄断调查不能止步于降价,关键还在于真正创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

    A

    豪车降价一些消费者并不买账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对外表示,正对中国汽车行业潜在的垄断行为进行审查,将审查包括汽车行业在内多个领域的潜在垄断行为。审查结果虽未公布,豪车品牌们已经“坐不住”了。

    上周豪华品牌车型降价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宝马7系最高降45.96万元,保时捷911最高降34万元,奥迪Q7最高降22.2万元。原装配件价格也难以坚挺,一些豪车的“零整比”应声而落,例如,一款车型零整比就从411%降至291%,意味着用户可以节省不少“修车钱”。不过即使降价后,不少车型在我国的零整比仍有畸高的现象。

    对于豪车降价的做法,一些消费者并不买账。上海市民王先生说,这是不是一种试探性的降价,想试试看消费者的价格底线和监管部门的忍耐度?而且有些豪车是官方价格不变、4S店促销,是不是意味着这阵风过了还得涨回来?还有降价车型到了4S店还得“加价提车”,降价就更显得应付了事,挤不出虚高的水分。

    业内专家也认为,反垄断调查已非一朝一夕,但受政策压迫的降价很可能是“避风头”的心态,借以规避发改委的罚款。短期降价不是调查终点,关键还是从源头上需要消除垄断暴利。

    B

    销售规定待修改处罚规定需细化

    一位经营日本、德国、法国等多家品牌4S店的负责人说:“这些汽车巨头非常谨慎,从来都是口头限定,不留书面证据。因为明知是违法的,有的汽车巨头,前几年还在国内搞‘价格委员会’,就是把经销商秘密召集起来限定价格,后来被人举报后不敢公开再搞。但现在,毫无疑问也通过各种手段垄断销售价格。如果经销商敢卖低价,就会用‘扣资源’‘商务政策’等多种手段严厉惩罚。

    对于进口车暴利是因为供需关系所致的说法,业界专家表示“站不住脚”。从事20多年进口汽车经营的上海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整车进口事业部总监高济华介绍,我国进口汽车关税为25%,增值税为17%,消费税分7档,最高为40%,即使以排量4.0升以上、税额最高的情况测算,一辆进口车应缴税额为车价的1.4375倍,国内销售很多进口车价格是国外同款产品的3倍,显然存在暴利。

    事实已经很清楚,国外汽车企业利用现行有关规定的漏洞,完全控制了销售渠道,并且以或明或暗各种方式控制销售限价,赚取了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市场高得多的超额利润,实际上涉嫌严重的垄断问题。

    从法理上分析,现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某些规定实际造成了垄断,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反垄断调查常把受罚的公司分类处理,有些能提供重要证据且能主动整改的最终会免除处罚。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士廪指出,未来在调查纵向垄断时还可仔细调查行业特点,最终确定是处罚供应商,还是经销商,或者二者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