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工地数年 《大路》全景记录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

04.12.2015  13:50

一项“卧底”数年的田野调查,一次深接地气的非虚构创作,一部独辟蹊径的“公路电影”,一本精彩纷呈的“纸上纪录片”,呈现一个工地上的“复杂中国

  【一个工地上的“复杂中国”】 中国人在读美国人写的《寻路中国》,而欧洲影展也开始在看中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大路朝天》(The Road)。同题著作《大路》是中国首部立体描绘工地现实的非虚构作品。这里没有韩寒笔下的那些文艺青年范儿,却有一群如野草般既坚韧又懦弱、既愤怒又顺从、既善良又冷漠的农民工。作者耗时三年多潜伏在高速公路工地,发掘隐藏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里的利益链,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国家发展背后的斑驳景象与悲喜人生。底层气息的写真文本,荒诞现实的生动叙事,独特的内部视角,深厚的人文关怀,被称为《寻路中国》的“高速公路版”。

  【一个小村庄的“人类学纪录”】 中伙铺,一个寂寂无闻的中国小村庄。发展的浪潮,回不去的故乡,迁徙的民工候鸟群,如同“战废品”的被遗忘老兵,分裂与纠结的纪录人生,看见“看不见的中国”。《大路》根植于作者的贴地纪录片创作,作者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同时运用影像和文字两种媒介持续记录中国,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时代文本。同题纪录片倍受国际影坛关注,多次荣获提案大奖,入选多个国际电影节。2015年11月,《大路朝天》在第28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上进行世界首映。

  【一部屡获大奖的“两岸议题选书”】 《大路》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多种大奖——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内容简介

  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记;一部发展时代的观照记与沉思录。

  大湘西,千年驿道旁的一个古老村庄,林则徐和沈从文足迹洒落之地,一条新规划的高速公路正待破土动工,引来大拨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钢铁机械。在危机四伏的的寒来暑往里,在矛盾丛生的现实境遇中,他们为这条昂贵的通衢大道付出劳力与心智,甚至献上尊严与生命。随着修路者的到来,平静的家园也风起云涌,古老村庄难逃发展浪潮的裹挟: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古树凋零,庙宇重建,山河巨变……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因这条大路紧紧相连,彼此交织和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

  作者张赞波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他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本书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作者简介

  张赞波,生于70年代,湖南邵阳人,200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曾用笔名“北太西”写作影评、诗歌,后成立渐近线电影工作室,专事独立纪录电影创作,持续关注中国高速发展下的个体尊严与生存境遇。主要作品有《天降》(Falling from The Sky,2009),《恋曲》(A Song of Love, Maybe,2010),《有一种静叫庄严》(The Interceptor from My Hometown,2011),《红白蓝》(Red,White and Blue,2012)等。作品曾参加过国际国内数十个电影节(展),是当下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的中坚力量。2015年完成本书的同题纪录片《大路朝天》(The Road),入选第28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长片主竞赛单元。

  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的张赞波,名列栗宪庭电影基金名单上的年青一代,他的独立纪录片处女作由周云蓬作曲,他的另一部纪录片同题著作,被称为何伟《寻路中国》的“高速公路版”,并由马英九颁奖,还被蔡英文纳入私人书单在其Facebook上公布,是继野夫、钱理群等人后,第四位获得台北书展大奖的大陆作家。但这些年来坚持独立拍片,几乎没有收入。同获开卷好书奖的台湾作家骆以军给他留言:“赞波,太感动于你的片了。”而对获奖,他自己说,无论如何,书籍的功能在于被阅读,否则,还不如落在一位会认真阅读它的小贩手里。

  相关评论

  张赞波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此前拍过纪录片《天降》,关于火箭残骸落点地区人们的遭遇,评价很好。对纪录片来说,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的沟通,是重要的技巧。——崔卫平

  不过,张赞波不只是义愤填膺地站在底层工人这边,去政治正确地指控掌权者;他比较是娓娓道来那些底层民工的无奈,他们的贪婪与虚无,他们对暴力的漠视,以及他们如何努力活着,追求他们的“中国梦”。——张铁志

  花了几天时间,一股脑看完这本《大路》,我确然相信,张赞波的叙事功力、写作本领,正不在因当代中国非虚构书写而得大名的《寻路中国》何伟、《消失的老北京》梅英东之下,而略胜《312号公路》齐福德一筹,诚然可期待的新手作家。——傅月庵

  张赞波的文字颠覆了我的想象。他在摄影机前后的映照关系外,拉出一个揉合时间、感性与深究的体裁,属于可以完全独立阅读的文学象限。载满作者的关照、作者的生活与作者的宇宙。观者可借此窥视主题,得到比看纪录片更大的自由。——沈可尚

  在这本“中国公路纪录片”《大路》中,张赞波是一位优佳的影像说书人,拥有纪录片导演的细腻之眼,忠实记录着这条失速的轨迹。他的文字也潜藏着强大的原生动力,展露出最深厚的人文关怀。——齐柏林

  了解中国,除了读引人入胜的权力斗争、国企改革、户口改革,我们需要更多张赞波一类的视角,才能既看见城镇化和公路建设,也看见镀金时代之下每一个尝试安身立命,既被外在条件限制,却因此发展出一套对付现实的慧黠的,人。——何雪莹

  若想要了解亮眼的中国建设背后真实的阴影,若想要了解中国小人物在发展与沉沦间浮沉的现实,本书或本纪录片应该是读者不得不看的一本书或一部影片。——黄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