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教师】初心不改情殷切 甘为孺子育英才  ——记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获得者李城瑶老师

12.05.2021  23:52

人物名片:李城,女,中共党员,文学硕士,讲师,甘肃省兰州市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曾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甘肃省文科中级组一等奖、甘肃农业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甘肃农业大学教师讲课大赛十佳、甘肃农业大学优秀教案、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互联网+创新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研项目2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

倾一腔热血,写不朽师德”是对李城瑶老师最真实的写照。从教十一年,李城瑶老师初心不改,坚守三尺讲台,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水平,用一言一行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春风化雨地培养着她的每一位学生。

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2015年的全校讲课大赛,是李老师工作以来参加的首次大规模比赛,从讲台到赛场,面对各学科各职级优秀教师,她在忐忑紧张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从47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讲课大赛的“十佳优胜奖”。

今年,参加首届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时,她已不再像当初那样青涩忐忑,而是在思考用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呈现自己十年来的教学积累。在与各高校老师们的切磋中,李老师赢得名次的想法不再执着,反而更想了解最前沿的教学方式,去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今年是我教学生涯的第十一年,但是对于教学的热情以及想把教学事业做到尽善尽美的初心并未改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她白天忙着上课,晚上不断打磨PPT、撰写逐字稿、反复演练,并邀请同行教师为自己把脉、点拨。内容呈现的方式、PPT的设计、讲解的条理……所有的细节都在反复推敲当中,却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西北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回到母校参加决赛,又紧张又亲切,因为想要在母校表现更好一点。”李老师笑着说。“我当时候场时没有去看现场的网络直播,怕打乱节奏。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稳住。”一旁的同事鼓励她,“把场下的评委当做平时课堂上你的学生,就不会紧张了”。果然,正式开始比赛,李老师与台下的评委开始有了眼神的互动和交流之后,就很快进入了状态,就像回到了自己的课堂。最终,李老师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勇摘文科中级及以下职称组桂冠。

对于这次比赛,李老师最强烈的感受是:“比赛的过程更像是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各有所长,风格也各不相同。比赛中老师们呈现的一些教学模式更是新颖特别,我学到了不少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授课方式,以后都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文学课程中去,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她希望能和更多优秀同行一起,借助教学创新大赛的平台,让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份志向、多一份精神、多一份素养、多一份品性。

从教十年,不断钻研、不断反思,李老师深知要想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更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主动扩容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不断求新求变,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人文学院院长赵丽萍评价道:“李老师是我们人文学院教师中的佼佼者,是我们学院一直以来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的杰出代表,在此次比赛中脱颖而出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在教学工作中,她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授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寓繁于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谆谆园丁意,拳拳育人心

当问及怎样解决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代沟时,李老师会心一笑。“我会主动去了解现在的学生喜欢什么,在课前和他们一起讨论当下的热点问题,引导他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元化理解问题。”在一次《大学语文》课堂上,李老师给学生讲到仁者爱人时,给学生推荐了优秀纪录片和一些央视综艺栏目,学生们边讨论边分享自己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体会。课后,有位学生在云班课中私信她说“老师,看动漫也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秦时明月》就是一部可以让我们学到知识的好动漫。”于是她赶紧去看了这部动漫,发现这部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的确做了很棒地呈现,形式也更受学生欢迎。她打算在新一轮教学中尝试将里面的有趣内容融入到参与式课堂当中去。“教学相长,学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也愿意去倾听去接纳,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入脑入心。

李城瑶老师回忆起,曾经有一个一直没来上课的学生,她想办法了解到这名学生在中学时曾有过被老师冷漠对待的经历,导致厌学,想放弃学业。经过数次耐心开导,这个学生又回到了课堂。“从那之后,我的课堂,他再也没有缺席过。”几年后,那个学生再次联系李老师,并告诉她“我现在也已成为一名教师,我很幸运遇到一个不放弃任何学生的老师,是您改变了我的一生。”李老师说:“虽然教师的工作事无巨细很是辛苦,但每当有学生将信赖投向于我,我就会感觉到浓浓的暖意,充满战斗力。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教会李城瑶老师对学生充满耐心,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人,正是她的老师们。李老师在中学时的班主任对她影响很大“康老师教语文,不仅教学能力很强,还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我在高考前压力很大,还经常自我否定,几次考试都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我的老师就用各种方式鼓励我肯定我,给我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一点一点找回了自信。”李老师回忆起来仍旧充满感激。李老师还讲到的是她的研究生导师,她的导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格外勤勉优秀,教书育人上更是让学生敬仰。李老师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年读书时导师在方方面面悉心指导,从读书笔记到学位论文再到学习方法、努力方向,导师都将自己的许多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面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和人生困惑也都耐心解答。时至今日,导师还常在学习上督促、教学上指导,这让她颇为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她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决心。

未来的教育生涯,她将致力于以学生为主体“双线共进,致知于行”的教学创新,努力引导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们从学知识转变为会方法。因为李老师认为“一个好学生,不仅要自律、努力取得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具备较强的学习力和判断力,能打破自我设限,在教室内教室外都可以进行广泛地学习。

我需要设置更多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环节,而学生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目睹着孩子们从被动配合到玩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花样,每堂课都能积极参与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李老师由衷地感叹。

儒雅为师,温婉为家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如今的李老师是一个自信且大方的师者,她晶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自然的微笑里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工作之余,她也懂得在辛苦与忙碌中调试出一份宁静。

在她看来,作为一名老师,上班和下班的界限其实并不明显,假期和非假期的界限也不明显,教师的生活总是和学生关联在一起。育人也并不仅仅是简单讲好一门课,老师更多地需要通过一言一行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当我们提及老师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李老师笑着说:“没办法兼顾,只能动态平衡。”现在的李老师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压力必然存在,只是李老师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调解。工作之余,她会尽量陪伴家人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手工、和家人一起旅行、洗手作羹汤;闲暇时写写毛笔字、画一些小画、听听音乐、买花插花,调节心情,减轻压力。

李老师说:“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实在是太累了,这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陪伴对我来说很重要。”她会向家人倾诉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也会向闺蜜吐槽今天又遇到一个熊孩子,但她从不会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在学生面前,老师必须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在课堂中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家庭中她用自己的温柔和耐心去照顾呵护家人。她认为,“能陪伴好家里的小孩子,也能教好学校里的大孩子,就足够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有学者之严谨,又有师者之亲切,李城瑶老师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俯首甘为人梯,在那三尺讲台站出了学生永远不能忘怀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