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深得民意

16.10.2014  18:5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晒出了对各地“政绩工程”的治理清单:全国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存在弄虚作假的436起问题中,共有418名个人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10月15日《京华时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是需要政绩的,也需要政绩和形象工程。一届政府,拟或是主政一方的“一把手”,在财力允许、科学决策的前提下,搞一些有一定规模的、造福于民的“政绩工程”,并非什么坏事。关键是要切合实际,量力而行,不加重群众的负担,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带来好处。

  但现实生活中,不少“政绩工程”在运作过程中却走了调、变了味。一些地方“一把手”不搞可行性研究,不搞科学决策,自己拍拍脑袋,想当然地就搞起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来。从云南河口斥资2.7亿建设的“文化长廊”3亿拆,到申维辰主政太原期间更改设计初衷,将绿地、公园建为“新地标”、城市综合体,再到万庆良主政广州后先后计划建9个新城……其手笔之大,令人震惊。即便这些官员已经落马受审,但当地政府还在为其不良社会影响付出后续代价。

  而今,中央首次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让人眼前一亮。面对晾晒出来的“成绩单”,我们在叫好之余,也要追问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政绩工程”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细加一想,除了城市规划考虑不周之外,更多的因素在于规划决策“家长制”、少民主、少论证,在于我们的用人导向和对各级“一把手”的任用出现了不应有的瑕疵。大贪官王怀忠曾一语道破了天机:当官就是要多出政绩,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被称为“规划之神”的原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热衷“推倒重来”的原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他们的落马,虽然与“政绩工程”密不可分,但主要原因还是贪污腐败。他们在任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鲜见有人对他们的“大手笔”说三道四。倒台后,其种种“劣行”才被公开曝光。这样的政治生态,才是“政绩工程”禁而不绝的重要根源。

  俗话说得好,打蛇要找准“七寸”。遏止“政绩工程”,必须铲除其生发的土壤。当务之急,一是要抓好干部任用制度和文件的落实,使之不再“纸上谈兵”;二是上级部门和领导要练就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对拍脑袋决策的“政绩工程”及时叫停;三是在考评干部时多问问“受益主体”的真实感受,用“民秤”来掂量官员“政绩工程”的分量和质量,让群众成为事实上的“考官”。

  如此关口前移、标本兼治,官员的“政绩冲动症”才会得到有效根治,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也才会少之又少。而实现这种愿景,无疑还任重道远。

  文/高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