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大老虎周永康后依法治国理政应成必然

31.07.2014  14:45

   光明网评论员: 周永康这头“大老虎”被牵出了。新华社昨天(7月29日)消息,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落靴安民,贪腐违纪在党纪国法面前必将受到严惩。

  回顾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官员,至少有23个地市以上的一把手或者曾长期担任地市以上一把手的高官,加之没有统计在内的十八大以后落马的央企部级高管和在中央党政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其人数之多、职位之重,已经完全可以展露当前吏治的严峻局面。如果说,这场行动伊始,公众还抱有对“选择性执法”、“象征性反腐”的疑虑,那么,在“苍蝇”之后,“老虎”不断落马,且越来越“”,治吏在节奏上稳打稳扎,程度上不断深入,也就越来越显示出反腐倡廉的决心,接近依法治吏的本质。

  刮骨去腐,刑无上限,此番周案被查,不但清扫了自古以来“刑不上大夫”的法治死角,还意味着撬开了“入局不死,入常不罪”的高层政治潜规则,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反腐为先导的吏治重组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峰。

  不乏这样的统计分析,十八大以来被查的官员以及央企高管,无论是“四川系”的李春城、李崇禧、谭力,还是“能源系”的刘铁男、魏鹏远、王永春、蒋洁敏,还是“政法系”的李东生、刘涌、东莞“保护伞”,再到近期逐渐明朗的“秘书五人组”中郭永祥、冀文林、余刚被开,串案、窝案频发。而盘点周永康的仕途轨迹,四川、石油、政法成为三个至关重要的台阶。这样官官相护、层层提拔,在吏群中盘根错节地植入关系网、利益链,使得违法违纪规模越来越大,而这种植根越深,无论其在与哪个地区、哪个领域,对国计民生的伤害都难以估量。拔出萝卜带出泥,这条线索的越来越清晰,意味着关于腐败的土壤的揭露越来越深入。吏治不严则法治不彰,而无法治的吏治治标不治本,“一锅端”固然大快人心,但匡扶法治程序、牢固制度约束此刻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不彻底清除贪腐违法滋生的土壤,其触角可能随时伸向任何角落。

  周案消息甫一发布,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反应之快也是颇具深意,这种反应呼应了至少半年以来公众的种种猜测,而舆论作为“第四种权力”蓄势待发的能量同样不可小觑。应该说,民智开化与信息通达相辅相成的良性态势,使得至少是在舆论场内,一种愈来愈自觉的公民意识正在形成,公众对政治社会的敏感度和知悉度可能早已超过仍然试图“关起门来办事”的某些官员、机构的想象。“周永康”并相关的词汇,从被屏蔽的敏感词到可以公开讨论的热点事件的过程,正是政治体制民主化在舆论场内预演的过程。

  有段子称,今年反腐力度这么大,落马官员这么多,岗位空缺严重,求职就业形势大好。虽是玩笑,也有深意。“打虎”不是最终目的,而应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契机,借“打虎”,不但以依法治吏清理党建遗留问题,更以依法治国清理“老虎”们主政期间制造的恶政。“打虎”造成的官场地震,其重建,必须由制度建设来完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光明食品丑闻频出,“驰名商标”不啻讽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