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大桥”何以经不起一场暴雨就完蛋?
作者:张西流
连续暴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发展大道的控制性工程雍阳大桥桥面出现了多处不同程度的皲裂、变形。7月18日,记者联系了纳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启航,其表示,初步估计是因路基填方的施工工艺及材料等因素导致该路面下沉并出现开裂现象,但不影响桥体,具体的检测结果尚未得出。(7月20日《温州日报》)
贵州雍县投资近亿元新建的雍阳大桥,尚未正式通车,在几场暴雨之后,大桥桥面便不同程度的皲裂、变形,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了。这几乎创下了建筑工程“发病”最快的一个新纪录。人们不禁要问:是暴雨被赋予了“神奇力量”,变得无坚不摧了;还是大桥“先天性营养不良”,变得弱不禁风了?
很显然,暴雨没有什么变化,是大桥本身出现了“异常”,变成了“桥脆脆”,经不住暴雨的洗礼。当地官方回应称“初步估计是因路基填方的施工工艺及材料等因素导致该路面下沉并出现开裂现象”,等于承认大桥出现了质量问题。至于是在施工工艺上出了差错,还是在使用建筑材料中存在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等问题,官方却闭口不谈。但说到底还是施工质量问题,是一起人为造成的责任事故,无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还是相关监管部门,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检讨和反思监管缺位,反而热衷于玩“模糊概念”的文字游戏,大有转移视线、转嫁责任之嫌。可见,同大桥一起“变形”的,还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安全责任。问题是,大桥变形了,还可以整改;安全责任“变形”了,也可以整改;然而,如果政府及相关部门连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信心,都随着大桥一起“变形”了,那么,即便是查处了几名责任人,重修了大桥,也难以避免今后还有类似的责任事故发生。
幸亏大桥“病”得早,才让人们及时发现了大桥“未用先衰”,才引起了有关方面的警惕,避免大桥“带病工作”,也避免了铸成大错。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立即作出决断,对大桥进行“全身体检”,查出桥面发生变形的“病因”,特别是查看是否还隐藏着更大更危险的“病情”,以便及时对症下药,予以根治。同时,对所有参与长大桥建设单位进行彻查,看是否存在为了牟取暴利而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丑恶现象,并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