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下兰州须有大作为
作者:李绚(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管理科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省委书记王三运在我市领导班子考核中强调,兰州面临多重叠加的大机遇,承担着辐射带动全省的大责任,这个机遇能不能用好,责任能不能担好,关键看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看待形势,有什么样的战略和定位。这就需要我们从思维方式上有大视野、大视角、高站位,这才是我们兰州应有的作风,谋划工作要有大格局。深刻领会这一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给兰州带来了极其宝贵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一是必须自觉地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实现兰州转型跨越发展和引领带动全省发展融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这就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兰州实际的发展路子,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进程中出色地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二是抢抓机遇,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牢牢抓住兰州新区等多重机遇叠加,全方位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前正在加快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发展研究,推进兰州与乌鲁木齐等西北省会城市的合作发展,拓展深化与中亚西亚国家贸易、农业、工业、金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在道路联通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宽轨铁路从阿拉山口引入兰州新区,加快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物流中心建设,争取将兰州纳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运输体系。在贸易畅通方面,依托交通基础和通道优势,在兰州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在西固设立兰州国际港务区。打造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兰洽会)升级版,争取将兰洽会更名为“丝绸之路兰州国际贸易洽谈会”,使之成为重点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的开放平台。
在民心相通方面,在兰州新区划出适当区域,会同省上争取外交部支持,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兰州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此外,还要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筹建丝绸之路城市博览园,打造一批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兰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在国家向西开放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重要的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要有全方位的开放意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事业。兰州要做好核心节点,就必须跳出兰州看兰州,跳出甘肃看兰州。从全国、全球的大视野中审视兰州的发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围绕兰州区域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产业链条,不断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完善配套设施,鼓励龙头企业将研发、制造、服务等有关流程外包,引导各类中小企业积极主动与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协作,形成具有兰州特色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一是吸引东部产业转移,建设以西向国家为目标市场的加工贸易基地。结合兰州当前生产力水平,可承接有利于就业、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较低文化劳动力的就业和脱贫问题。要目光长远,巩固和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都好的发展模式。在转移产业的层次上,不仅要考虑承接利于就业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还应该着力承接高附加值工业、新兴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完善交通、通讯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建设完善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以及中心城区及附近区域的水、气、热、电网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完善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意味着投入资金,软环境的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更加开放和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竞争和投资自由化,不断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法律制度环境,引导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