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平台让祁连山生态修复更科学

20.04.2018  03:50

原标题: 祁连山生态长效监测机制建设记(三):高新技术与人工巡线汇出大数据监管平台

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除了正在建设完善中的卫星遥感“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水生态保护监控信息平台,还有一个高新装备与人工巡线相配合的生态保护监管平台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按照新修订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今后,保护区必须要以管护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等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冰川、冻土、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记者跟随已经有30年护林经验的黄雪峰师傅,进入到四月依然被积雪覆盖的保护区缓冲区内。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康乐自然保护站护林员 黄雪峰:“那边有个防火塔,我们要去那看一下,这里海拔有3200多,那边最远大约有4600,到那需要两三天.....去年到今年的变化多,整理以后,生态好多了,人为活动少了,核心区里的人都出来了,有些年轻人都到我们站上,成了生态管护员......防火塔10米高,上面有个360度宣传的摄像头,能看到方圆10公里,下面平台上还专门有看的人......高清的,就像这路上走过来什么动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依托林火监控外置设备,保护区管理局在防火的同时,加大了对保护区的管护力度。目前,整个保护区内已经建设了14套前端视频监控系统,还在建设的有39套。这些前端监控设备都架设在保护区内需要重点监控的区域,每套系统可监测范围为10到15公里,360度的全天候运转,可以清晰的看到区域内细微的变化。

前端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安装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对于保护区内人迹罕至的区域,则需要野外巡护员通过人工巡线加强管护。同样,新的智能化手持终端设备,也正在实际运用中。

本台记者 杨海芸:“我现在手里拿的这个像手机一样的物品,它的全称叫做手持PDA终端巡护系统,每天黄师傅拿着它所行走的巡逻路线,在巡逻当中发现的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传送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后台平台,这样可以让相关的人员进行实时分析、实时掌控。

现在, 600台手持PDA终端巡护系统行走在祁连山的日常巡护路上,通过野外护林员的行进路线,可以有效覆盖保护区各功能区,形成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巡护监管网络。

智能巡护监管系统在管理中心与一线管护人员之间建立了实时互动的信息通道,管理中心将管护区域、管护责任、管护人员的信息录入系统,通过智能终端可以实时跟踪,定位管护人员的准确位置,查询行进轨迹,记录管护行为,实现立体监测。管护人员利用智能终端可及时将巡护监测的数据,包括现场图片、视频、位置、航迹等,上传至正在建设的“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资源支撑。

现在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通过应用野外视频监控、无人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种先进技术,与全体管护人员手持智能终端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数据信息的采集,还将对野外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巡护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基于互联网进行融合,未来,以保护区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集成统一的综合应用大数据平台,将实现保护区管理科学化、智慧化。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副主任 祁元:“我们现在整套的这些数据,包括我们的卫星数据,包括我们中科院做的一些地面监测数据,还有包括张掖市环保局的环保监测数据,全部都已经在系统建成后会存储在张掖市大数据中心。张掖市大数据中心存储完了以后,我们各个有使用需求的部门会通过签署一些数据共享协议,对这些数据共享使用。在全市范围内,像林业局,湿地局,农牧部门,对他们的工作都会有相关的帮助。

甘肃台报道。

记者:刘珊,杨海芸,王涛,侯树环,董子宁,张掖台,黄闽江,张旭

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 甘肃新闻·聚焦全省最新资讯

编辑:郑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