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羌藏银匠:金银“绣”兴衰 百年工艺传

26.09.2018  19:37

   中新社兰州9月26日电 题:大山里的羌藏银匠:金银“”兴衰 百年工艺传

  中新社记者 南如卓玛

  47岁的薛玉玲是甘南舟曲和迭部一带,为生活在大山里的羌藏民族打藏饰的唯一“银匠”。她是家族第五代传承人。

  藏饰一般以天然宝石、动物骨骼、藏银、藏铜手工制作。藏饰的材质、图案多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带有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在藏区,佩戴奢华藏饰,不仅展现美,更象征着富有和高贵。按传统习俗,藏饰更与藏地万千家族的荣辱兴衰息息相关。

  薛玉玲生活的舟曲县花年村,在两山夹一河的大山脚下。经常有藏民跋山涉水慕名而来,为即将出嫁的女儿、为过门的儿媳妇,或为宽慰年迈的老人,风尘仆仆地来找薛玉玲。“从头到脚都可佩戴,种类非常多,工序更是繁杂,最简单的工序也得上百道。”她说。

  薛玉玲自小随父亲学打藏饰,已三十年有余。“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技艺,一般是传男不传女,更不外传。”近日,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忆,家中生下七个女儿,最终父亲选了她传承,招了女婿,一辈子在家捶捶打打、錾刻、镶嵌,焊、烧、煮、洗……

  盛行于舟曲县白龙江上游和迭部县下迭地区的羌藏首饰,分头饰、耳饰、领饰、发辫饰、胸饰、手饰等。记者在薛玉玲的工作间看到,头饰有贺泽(银圈)、恋尕;耳饰有娜鲁;领饰有云五;发辫饰有尼度兹(银钱);胸饰有尼嘠欧、壳胡(针筒),项兹壶(口铉琴套);手饰有德欧(手镯)、泽喜(戒指)等等。

  据舟曲县官方介绍,这些古老、精美的藏饰记录了这个地区羌藏民族对宗教信仰、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族群记忆等的朴素表达,佩戴的传统习俗延续至今依然兴盛。

  如今,藏区生活条件好了,农牧民经济宽裕了,找薛玉玲的人更多。二十多年前,一对“尼度兹”100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现在已是8000多元。一套下来,最便宜的价格也得三五万元。

  “先用炭火把金银板高温加热,再砸花、包金、錾花,还有做各种边丝,全用是手工拔丝,最后镶珠后在热水中煮沸洗涤,确保颜色明亮。”薛玉玲说,由于工艺极其复杂又辛劳,自己的三个女儿起初并不热衷继承这门百年技艺。不过最终,大女儿传承母亲衣钵,目前正在家中学习这套纯手工的打藏饰技艺。

  薛玉玲认为,自己一生为淳朴的藏民披金戴银,指尖“”金银,也见证了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万千家族的荣辱兴衰。她说,即使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所有来找她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一份充满民族记忆的幸福事业。”(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