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之寒

02.02.2015  14:55

    牵着节气的影子,牵着四季的芬芳,走过二十四节气的花信,走过二十四桥的明月,站在这个叫“大寒”的节气里,回眸曾经沧海的岁月,轻轻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压卷之作,是四季舞台的收官之战,承担着继往开来的使命,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晶莹纷呈的雪花,封存了旧年的往事,打开了新年的宣纸。追忆往者,人事多聚散,展望未来,冰心在玉壶。大寒,以傲霜迎雪之姿,以冰清玉洁之质,迎接新春的万丈霞光。

    悠悠岁月,百代浮沉有数,渺渺红尘,沧海几度桑田。唯有二十四节气,像一株没有年轮的树木,虽流经岁月的风霜,却依旧亘古不变,清新如初。这个叫大寒的节气,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来到人间。它冰封过秦汉的烟尘,收藏过唐宋的明月,传递过明清的心事,目睹着盛世的今朝。古人有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者,乃凛冽之极也。”意思是说,大寒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按时而来,应节而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就成为时令节气的标志和象征。古人对大寒物候的总结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到大寒节气了,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这时就可以采冰贮冰了。《周礼》上记载,古代还专门设有掌管冰政的官员,叫“凌人”。在大寒的时候,凌人主持斩伐冰块。冰块要贮藏够夏天用的三倍,因为到时有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掉。明清时,由太监主持采冰,冰就藏在北京安定门和崇文门外山阴处的地窖里。古人在大寒时不仅要贮冰,还要藏雪。把雪密封在罐子里,藏在阴凉处。待到来年夏天,化了雪水,煎茶,或者烧菜。据说雪水烧的菜,蚊蝇不敢来叮。大寒时榨的豆油或是菜油,叫“腊油”。春天用它点灯,小虫子就不会飞进来骚扰。想想古人也真是风雅得很,虽然没有空调冰箱,但充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妙趣天成。

    古人还有在大寒时“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大寒时值腊月,又称丑月。“子丑寅卯”,十二个地支,每个对应着一个月。“子鼠丑牛”,每个地支又对应一个生肖动物。于是人们把大寒的形象,想象成一头牛。《太平御览》上说,十二月要用泥土做成六头土牛,送到都城或者郡县的城外,表示把大寒送走了。《礼记》上也说:“出土牛,送寒气。”据说这个习俗还是周公制定的。后来,送土牛的时间被人们慢慢推迟到立春。张岱在《夜航船》中说:“今于立春日前迎春,设太岁土牛像,以送寒气。”送了土牛,就“立春”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是一个新的循环。四时运转,就是这般首尾相接。

    光阴荏苒,虽不能说白驹过隙,也是白云苍狗。人生也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冬雪雪冬的日子里重复,在一个又一个小寒大寒的日子里老去。我们的一生注定要和节气相守相望,不离不弃。于是有些人偏爱一些节气,迟迟不肯走出春夏的繁花与热烈,有些人拒绝一些节气,面对惶惶恐恐的人生,久久沉湎于秋冬的孤独与寒冷,难以自拔,而一些人却试图于节气之外,寻找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归处,然而,人无法摆脱节气的掌控,犹如人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一样,焦灼与困惑无济于事,等待与逃避也与事无补。淳朴的二十四节气反复告诫我们,真味是淡,至人如常。过好当下,安享每一天,每一秒,才是人间好时光。于是有些人在冰天雪地里踏雪寻梅、寻幽探胜,有些人在万物皆枯时寒山访松、仰望白云,有些人在数九寒天时围炉而坐、闲话玄宗。把人生的寒冷丢失在荒凉的遥远,只在心中存留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