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严重下挫 供应过剩成为关键因素
“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已经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浙江一家期货私募基金经理江涛(化名)告诉记者,“今年,我们以做空大宗商品工业品种和适度做多部分农产品品种的对冲策略为主,不过没有想到近期大宗商品下跌如此厉害,甚至连累基本面偏多的农产品期货下跌。”
最近一周,国际商品指数纷纷破位,创出新低。
彭博数据显示,追踪22种大宗商品价格表现的彭博商品指数跌至82.1446点,今年该指数累计下滑21%,当前点位较历史高点已暴跌2/3,创1999年来新低。
与此同时,反映一揽子国际大宗商品综合价格表现的CRB指数也在11月24日开盘触及182.98点,远低于金融危机暴跌后的低位,更是刷新2001年11月以来的14年新低,而且该点位距离1986年纽交所推出以CRB指数为标的的期货交易以来的最低纪录181.83点不足2个点。
低落的指数意味着,过去由中国对煤炭、石油以及金属源源不断的需求推动的大宗商品超级牛市周期早已消失殆尽,回到起点。但令江涛担忧的是:“即使回到起点也难以判断,大宗商品的跌势会就此打住,未来恐怕仍有新低等待市场,而大宗商品的寻底过程往往是交易过程中最难把握的阶段。”
击穿成本
今年4月份以来,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轮流下跌,黑色、化工、有色、农副各大品种无一幸免,甚至不少品种已经跌至成本线下。
作为大宗商品市场风向标的原油期货已经数度跌穿每桶40美元,创近6年新低,而自从2014年中以来,原油期货的价格已经下跌了约60%。
有色金属也是重灾区,上期有色指数在11月24日盘中创下1898点,这是指数创设3年多来的新低。该指数自2012年2月高点已经累计下跌43.96%,其中最近一月累计下跌13%。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价格一度刷新近六年半来新低,2009年5月以来首次跌破每吨4500美元。今年以来,美元计价的铜价累计下跌27%。
不过,铜还不是表现最差的金属,镍才是,LME期镍自今年1月以来已累计下跌46%。截至11月23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价下跌至每吨8205美元,为2003年7月以来最低。
与有色金属同病相怜的是黑色金属。钢铁价格指数已从年初的84.4跌到如今的58.4,钢价进入“1时代”。螺纹钢期价亦创上市以来新低。
11月20日,驰宏锌锗等十家锌厂发出联名倡议,计划明年减少精锌产量50万吨,此次联合减产规模接近国内精锌年产量的10%,国内主要镍生产商也在讨论可能的减产事宜。
与有色金属不同的是,钢厂煤企仍然采取“以量换价”的生存策略,这让企业的生存状况继续恶化,近日,前三季度巨亏的陕西煤业要转让旗下几大煤矿全部股权。中债资信点评认为,云煤化、太煤化、吉煤等煤炭企业也将面临经营及财务风险大幅增加。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钢企前3季度主营业务亏损超过500亿元,外加汇兑损失大幅增加,钢铁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境地。中国重点统计钢企的钢材销售结算价格不足3.2元/公斤,早已跌破“白菜价”。
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分析师孙永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论上商品价格下跌会有一个成本底。但是大宗商品的成本是变化的,随着大宗商品整体价格的回落,成本端其实也是在下降的,并且随着企业盈利的收窄,企业也在有效的降低成本,在供需大结构之中,随着下游需求的持续萎缩,供给长期大于需求,从产成品带动到原料价格的下跌,从下游的收缩倒闭到上游企业的收缩,等待产业链整体出清之后,供需关系再次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价格这种传导机制才会止跌企稳。在供过于求的大格局之中,成本的支撑力度是不足的,暴跌也在情理之中。”
供应过剩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轮大宗商品快速下跌主要原因首先是周期因素,从2012年开始,大宗商品市场已经进入下行周期,2014年11月大宗商品需求淡季也出现过暴跌。此外人气信心因素也对市场影响较大。”
他强调:“最关键的因素是结构因素。大宗商品供需结构已经从供小于求转为供大于求。”
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价中枢原油价格已经重新定位,8月原油曾跌破每桶38美元/桶,9月至今原油一直窄幅整理,这都是为原油30-40美元的常态做铺垫。随着原油价格的重估,油气化工、有色煤炭等板块也在重新定价。
不少市场人士也表示认同,商品价格集体走低的核心原因是供需打破平衡,产能过剩导致。
在各大宗商品中,原油的供过于求情况最为严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虽然原油价格从2014年6月以来已经下跌了60%,但原油库存仍达到了近30亿桶的历史高位。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最新的库存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连续第9周增长,美国原油库存增加96.1万桶达到4.882亿桶,非常接近4月触及的纪录高位4.9亿桶。美国原油高库存以及创纪录的产量打压高成本原油生产商。
除了美国保持供应力度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维持着每日3000万桶的供应目标以保持市场份额,但据彭博统计,OPEC过去17个月的产量都超过了上述日产3000万桶的生产目标。这些因素造成了今天油价跌跌不休的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于12月4日在维也纳召开政策会议,一年前的峰会上,OPEC出乎市场意料作出不减产的决定,致使2014年全年油价跌幅近50%并至今维持在六年低位。
法国兴业银行和JBC Energy的分析师均预计下月的OPEC会议可能维持当前生产配额,不会为了让油价维持在每桶40美元上方采取任何行动。基于这样的判断,纽约与伦敦市场原油期货与期权空仓的规模已可以满足全球3.5天以上的原油需求。伦敦交易的布伦特原油空仓规模增至1.41亿桶,为去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仅过去一周就增长了25%。纽约交易的WTI原油空仓自上月初以来增长近60%,增至将近2亿桶。
铁矿石的供应过剩也是老生常谈,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以及力拓等铁矿石巨头则坚持不减产,希望以低价格和过剩的供应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除原油外,铁矿石外,过剩格局还在向更多商品蔓延。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9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37.7万吨,2014年全年供应过剩29.8万吨。2015年1-9月全球铜矿产量为141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0%。
遗憾的是在供应难以消减的同时,需求端也没有改善的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12日警告,其属下的经济学家正在进一步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因全球经济风险使得全世界经济仍将陷于增长迟缓的泥潭中。IMF指出,全球2015的平均GDP增速为3.1%,而2016年为3.6%。这比IMF此前7月的预测有所下滑,当时,其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而2016年为3.8%。这也低于2013年3.3%和2014年3.4%的增长率。
汇丰控股资深经济顾问Stephen King更是直接指出,石油价格的走势在过去15至20年与中国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是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最大的影响因素。
难以言底
虽然多个大宗商品价格都创出数年新低,但是业内专家认为,大宗商品仍有下跌空间。
江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是左右大宗商品价格一大因素。”全球大宗商品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美元加息对应的是美元升值,这必然冲击大宗商品,美元加息风险也是此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诱因之一。
在美国加息预期下,今年美元对一篮子10种主要货币升值9%。近期,美元指数年在10月15日触及阶段性低点93.8后,持续上行近日一度突破100关口,但未站稳。
花旗集团商品战略师伊万·斯帕科维奇(Ivan Szpakowski)此前在一次会议上称,12月份即将到来,我们对美国将很快首次加息抱有很大预期。
市场近期也传言,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2月15日到16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美联储官员将把基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这将是美联储近10年来的首次升息。
伊万·斯帕科维奇认为:“全球商品市场并没有完全消化今年美国可能升息的影响。”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指出,虽然本周大宗商品价格因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展开反弹,但是反弹只是短线支撑,即使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升级发生战争,大宗商品市场的利空因素也占主导,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依然会回到下行通道。
孙永刚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对于产业链还没有出清的工业品还是有下跌空间,因为价格至供需平衡的传导机制,只有价格才能倒闭企业出清,也才能完成供需格局新的平衡,因此在下游消费持续走弱的情况之下,只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才能完成产业链的出清。 ”
花旗集团金属研究负责人David Wilson称,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继续向下,很难说何时能够触底。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经济学教授David Jacks也曾表示,在未来长达24个月的时间里,矿产商、农户和产油企业或许都无法盼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底部。
不过,刘心田也指出,中国供给侧改革或为长期价格见底提供条件。
“中国大宗商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就业等社会负担较重,企业、行业自发的减产效果不佳,现在领导层自上而下提出供给侧改革,那么产能过剩企业将会在政策限制限制下逐步淘汰,目前已经看到局部的供应减少,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产能过剩的局面将会发生改变,到时候商品价格自然就企稳了。”(张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