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甘肃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甘肃农业大学
产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甘肃农业大学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实施产业扶贫,尤其是中药材产业扶贫,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一、基本情况
甘肃省是党参、当归、黄(红)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羌活等大宗或名贵中药材的道地产区。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该产业覆盖了全省10个市(州)51个贫困县(区)、508个贫困乡镇,涉及到全省50%的贫困人口。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对于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甘肃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72年悠久历史的农业高等教育学府,在长期的办学中,始终秉承教学、科研、育人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扎根陇原大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贡献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为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甘肃农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战略,把科技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把科学技术传播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从2014年开始,在西和、岷县、宕昌、漳县和民乐等贫困县开展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为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助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实施进展
学校在宕昌县设立了中药材专家院。2014年—2017年,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级中药材产业专项10项,对当归等甘肃主产大宗药材和特色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在西和县开展了中药材的示范推广活动,2015年在漳县和民乐县开展了板蓝根的示范推广活动。2017年在宕昌实施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项目实施区选择在宕昌县理川镇杨家、拉沙2村和哈达铺镇上哈竜、下哈竜、各苏、吉家湾、郝藏、金木和庞家乡拉路等7个行政村,建立党参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1000亩,黄芪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1000亩,黄芪党参规范化育苗示范基地100亩。在项目区黄芪、党参、当归平均亩产值4000元以上,目前宕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万亩,在甘肃农业大学产业帮扶、技术推广下增产面积达10万亩,亩增加经济效益300元,总计增加经济效益3000万元。
2018年在和政县实施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岷县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和政县示范推广岷归4、5号2个当归新品种,建立示范户112户,示范面积112亩,推广新技术9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亩,育苗基地1亩。解决项目区当归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发挥当归优良品种、标准化育苗¬、规范化栽培、病虫害综合控制、规范化加工储藏等提质增效综合增产技术体系,提高当归产量质量,通过优质高产促进药农增加收入。结合群众药材生产实际,示范党参、黄芪、款冬、羌活及当归育苗等高效益适宜药材种植技术,实现增加收入、稳定收入、合理倒茬的综合效益,推动项目区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岷县项目区,针对甘肃省药材产区生产技术落后、优良品种缺乏、机械化使用率低、病虫害严重等问题,通过建立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集成示范推广黄芪、党参等大宗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实用生产技术,稳定和提高药材产区大宗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辐射带动甘肃省药材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当归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1200亩,当归机械化栽培示范基地600亩,当归熟地育苗示范基地50亩。建立当归种植技术培训基地,进行当归覆膜栽培技术,当归规范化育苗技术,有机培肥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病虫害草综合防治等技术集成示范。建成中药材观景台一处,并配套完善其它设施。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牵头组织,农户具体参与,项目实施单位规划实施,技术指导单位跟踪指导,通过土地流转等经营管理模式,对种植基地进行配方施肥,对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
三、主要做法
在项目区建设中药材标准化栽培基地和机械化栽培基地,进行覆膜栽培技术,规范化育苗技术,有机培肥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病虫害草综合防治等技术集成示范,对种植基地进行配方施肥,对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使所产药材真正达到无公害标准,对全省乃至全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开展中药材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采用整地、覆膜、采收全程机械化栽培,引进不同机械进行示范。2017年11月9日,在宕昌县理川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举办了宕昌县中药材机械化收获现场会。二是进行有机肥示范推广。引进商品有机肥,并对当地农家肥采用地面堆积法高温堆肥示范,充分腐熟后施用,以减轻病虫草害。三是进行黑地膜覆盖栽培示范,减轻草害,提高水分利用率。 四是开展中药材病虫草综合防治示范,实行轮作制、深耕晒垡、太阳能杀虫灯等综合技术控制有害生物。五是进行优质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活动。在宕昌县、漳县、岷县和和政县等地,先后引进岷归2号、岷归4号、岷归5号等当归新品种3个;建立示范面积150亩,推广1700亩。六是进行规范化熟地育苗示范推广,以替代生荒地育苗破坏环境的传统种苗生产模式。七是开展套作示范推广,克服连作障碍,增加农户经济效益。八是举办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活动。2017年10月20日,在宕昌县举办了以“壮大药材产业 拓展电商营销 助推脱贫攻坚”为主题的2017中国陇南宕昌中药材产业发展暨电商营销高峰论坛。九是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多次组织专家开展中药材示范,党参、黄芪地膜覆盖育苗技术,中药材生产配方施肥和有机培肥技术,党参、黄芪露头栽培技术等培训班。十是积极开展测土配方、科学使用农药化肥推广。在各项目区开展土样测定,根据中药材品种与当地气候条件和土质分析结果,分区域制订施肥配方方案。十一是开展当归产地加工储藏技术示范推广活动。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当归干燥方法,切制方法,培训精选分级技术,培训防止硫磺熏蒸保质储藏技术,形成覆盖项目示范区的当归产地加工储藏规范化技术。十二是构建中药材科技推广示范与培训体系。从技术引进、研发、示范与推广入手,对重点种植示范户进行培训,通过其示范带头,逐步扩大试验示范规模,大幅度提高药材种植的科技含量,推进试验示范区内的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为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工艺和技术。
四、成功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是确保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自帮扶地区调整到岷县后,为了确保学校帮扶贫困村各项工作任务得到落实,学校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帮扶岷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中草药发展专家组。中草药发展专家组的职责有两项:一是结合当地中草药发展现状,指导当归、黄芪等中草药的育种、栽培、田间管理、轮作倒茬,促进中草药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开展中草药种植技术示范和推广培训,提高种植效益。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成立,有力推动了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的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是助推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的物质基础。自2014年开始,学校每年都要在“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划拨出一定项目经费用于支持发展中草药产业。2017年项目经费60万元,2018年项目经费增加到160万元。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学校能够组织更多的中药材种植专家深入精准扶贫第一线,开展产业脱贫工作。
3.提升服务能力是助推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的重要条件。甘肃农业大学现拥有药用植物二级学科博士点,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药材生产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栽培、引种驯化栽培、良种繁育、组织快繁、应用基因工程、遗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道地中草药GAP研究等专业人员学术力量雄厚。同时,学校具有丰富的基地建设经验。先后与多家公司合作在甘肃省建立了8个GAP基地和4个野生药用植物驯化栽培基地,研究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从种子、种苗研究、种植、田间管理、土壤修复、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贮藏等各个环节关键技术的研究,系统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并进行有效的示范和推广。在学术水平,实践应用能力,技术开发水平和基本设施条件等方面实力雄厚,能够为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开拓创新是助推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紧抓“三变”改革机遇,积极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等方式,建立贫困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实现中药材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与企业对接,全力打造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三是要强化对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养。将县域分散的药农,以村为单位组织起来,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大力推进规模种植。以种植大户带为依托,带动周边贫困户种植,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下一步打算
1.立足岷县当归、黄芪等道地中草药产业发展优势和资源,着眼长远谋划,采取联合技术攻关,突破熟地育苗技术瓶颈,解决发展后顾之忧。
2.通过多模式轮作倒茬试验示范,大力开展中草药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危害,提高中草药产量。
3.以贫困村为单位,着力开展中草药初加工技术培训,增加药材附加值和贫困户收入。
新闻链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