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购社会实践报告背后的真问题

24.08.2014  20:15

  时值暑假,“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进行,而开学后,几乎所有学校都会要求学生上交一份盖章证明和一份几千字的报告,用以证明参加暑假社会实践的成果。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作一种负担,居然有学生网购实践报告向学校交差。(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参加工作的人都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完全有必要。学习不就是为了用嘛,还有什么比直接融入社会的实践更长才干?可还是有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成负担,网购实践报告应付了事,居然大多能蒙混过关。

  知道社会实践必要重要的人,会把这种行为斥为“等同学校考试作弊”,无异于“道德败坏,影响恶劣”,与教育的“立德树人”宗旨背道而驰。然而网购实践报告的学生大多不会这么想,因为他们打心里瞧不上社会实践,更不会把社会实践上升到学校考试的高度,还有人质疑“假大空”的社会实践有必要吗?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没用?首要原因恐怕是,大学校园里缺乏重社会实践的氛围,或者说学生身边缺乏从社会实践中真正受益的鲜活典型,大多数人是真正触动心灵了,才会认真去做。有过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更容易成功,可学校并没有尽量多的让他们给学弟学妹们现身说法。

  还有一些学生,从骨子里就排斥社会实践。这种排斥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如果家庭和社会上有“尽早自立”的主流观念,那就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问题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渴望社会实践的问题。一有机会就参加社会实践,早了解社会,早减少家庭负担,如果学生都这么想,社会实践将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既然家庭和社会没这种文化氛围,那么学校就要担当起营造这种文化氛围的责任。学校不妨把就业形势说的更严峻一些,或者把就业辅导课开得更务实一些,或者不走形式让已毕业学长多一些触动心灵的现身说法。

  其实光有文化氛围还不够,还要有机制保障。不管什么实践,写个几千字的报告盖个章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是在开后门让学生钻空子嘛。学校要加强过程监管,不能简单以布置任务始收取报告终,须知“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的社会实践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是逼学生作假”。学校要围绕“如何让学生真正受益”设计社会实践机制,学生心里接受了,认为社会实践如考试一样重要而必要,还会有多少学生网购实践报告造假呢?毕竟考试作弊的学生还是少数嘛。

  把有单位盖章作为社会实践“考试及格”的标准,也是有问题的。如果社会实践让自己终身受益,即便没有盖章又有什么?譬如暑假期间就报名驾考并拿到驾照,不也可以算作社会实践吗?

  文/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