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学子寒假“反哺”乡亲 为村里孩子办辅导班

19.02.2015  14:36

  凛冽的寒风,并没有阻挡返乡大学生胡朗的热情。

  这个寒假,兰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大学生胡朗回到家乡贵州省盘县下沙陀村,自发组织在人大、哈工大等高校上学的7名老乡,为村里的孩子办起了辅导班。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寒假时间长,突然闲下来有点不习惯。”胡朗告诉记者,从小在贵州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家乡农村教育的困难。他们的这次支教免费向附近8个自然村的中小学生开放。

  和胡朗一样,兰州大学不少本科生,在这个寒假摒弃参加同学聚会的传统,选择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公益活动,温暖乡亲。

  由于以前在培训班代过课,也在兰州大学附近的小学支教过,胡朗本来信心十足。但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麻烦——他们没有合适的教学场地。虽然得到当地学校的支持和村里的帮助,但是原本作为教学点的沙陀小学在进行寄宿制改建,不能上课。最后通过多方努力,他们在一所幼儿园开设了支教班。尽管是义务支教,胡朗他们也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和队员们提前做好了20天的教学预案,规定了各自的教学任务,常常备课到凌晨两三点。

  胡朗此举让当地的村干部高成武感动不已:“这些大学生虽在外读书,却能放弃寒假休息时间,为村里的孩子丰富知识,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世界,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临近春节,胡朗的支教还在继续,每天7节课被排得满满当当。大学生的辛苦,被村民看在眼里,村民时常给这个义务支教团送来家里最好吃的食物。

  同样,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的学生康彦龙,和毕业于甘肃省陇西县高中的许多高校大学生一道,为家乡的高中生举办了经验分享会。

  他们的这次分享会并没有从“报考哪所大学、在哪儿读好”这些角度出发,而是结合高中生的兴趣方向与心理特征,从大学体会、经验传授、视野拓宽等角度延展,告诉家乡的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生活。

  其实,早在2014年11月,康彦龙和小伙伴们就开始着手策划这次返乡报告会。他们通过网络招募志愿者,并分成8个小组进行前期培训,为的是呈现更加充实的内容。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为了不使志愿活动变成“一阵风”,经团陇西县委备案,康彦龙他们还发起筹建了“陇西县大学生互助联盟”。这个由全国各高校陇西籍学生自发组成的社会志愿团体,现有成员120余人,他们将持续致力于当地山区义务支教、大学经验分享、高考心态调节等公益活动。

  康彦龙说,策划返乡报告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大学校园,他经常参与由兰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学长的火炬”、“义工之家”、“保护母亲河”等志愿服务,深受志愿精神感染。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学生李雪源,来到离家不远的河南省三门峡火车站,当起了春运志愿者。她的主要工作是在服务台接受咨询,到了客流量高峰期,她也会被抽调去帮助身体不便的旅客提行李。

  对于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2012级本科生吴沈林恩来说,回报家乡的方式是用自己的汗水换得老人们的笑脸。

  回到家的第二天,她便来到市区找到一份餐厅服务员的工作,每天从清晨6点忙碌到晚上10点,她早有了打算,要把打工的薪酬全部用来置办年货,送给她家所在的贵州省凯里市荷花村的孤寡老人。类似的志愿活动,她从大一开始,每个假期都会做。

  这个“最长寒假”里,通过各种形式自发进行公益服务的兰大学子还有很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辅导员史万峰认为,寒假期间返乡开展志愿服务,是反哺乡里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学会感恩,以自己的力量促进家乡发展。

  早在放假之初,兰州大学团委就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发出“过一个有意义寒假”的倡议,对于大学生纷纷返乡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兰州大学团委书记李华龙并不感到意外。李华龙告诉记者,兰州大学的生源特征表现为西部生源和农村生源比例双高,他们对家乡、对西部普遍有着深深的感情。“青年志愿服务在兰州大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校园氛围浓厚,志愿者社团非常活跃,志愿活动常年不断,志愿服务已经内化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李华龙说。(记者 张鹏 通讯员 柯溢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