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文眼聚焦之“大地之光”)
本期“文眼聚焦”主题是“大地之光”。推出的两篇作品,一篇是王彬的《大地湾》,描述的是西北地区考古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篇是王宏甲的《建阳,我的家乡》,写的是位于东南边陲的福建建阳深厚的历史文化。文中所写两地虽然相距遥远,但都以一种独特的文化的力量向人们昭示:生发于中华大地上的灿烂文明,是永远照耀中华民族前行的“大地之光”。
——编 者
大地湾,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在大地湾博物馆看到大地湾的模型:两座秀丽的山峦,中间是一条河流,叫清水河。清水河是葫芦河的支流。葫芦河的下游是渭河。在渭河流域的范围里,大地湾不过是一方小小的台地,周围有刘家湾、马家湾之类的村子。湾是河流拐弯之处,村子沿河湾而设,因此皆缀“湾”字。而“大地”则是较为平整的大面积的土地吧!
路经秦安县城的时候,看到一块路标上写着“女娲庙”三个字。可惜时间仓促来不及拜谒。在这之前还看到一方“街亭”的路牌,也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下车,只是在穿过县城的时候看见一座仿古的小亭子,位于道路一侧,四角微微举起,筒瓦纤巧,呈现一种柔嫩的灰的色泽,而天空是如此蔚蓝,可惜风似乎大了些。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看到几座小房子,圆锥状的、两面坡的,还有复杂些的,在坡顶的上部构筑一座小窗,入口的地方又修建一个小小的入口,上面也支着倾斜的屋顶。这些屋顶的下面是新石器时代的房屋遗存,火灶的残址与类似床的土台。土台细窄,现代人躺在这里只能将身子蜷起来,先民呢?也会如弓一样曲折身子吗?也许会是这样吧!一时思索不清。我注意到固定屋柱的浅窝,有一种向内倾斜的角度,四根柱子按照这样的角度竖起来,自然会形成一个尖锥形状。在村落的深处保留着两处很深的探坑,我目测了一下,大概有三米深,为了保护遗址,搭建了类似工棚式的建筑,深栗色的钢梁上面覆盖着白色的水泥瓦。
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种了不少叫洋姜的植物,纤长而绽放黄色的花朵,很像是欧洲人称呼的“玛格丽特”,那也是一种植物的花朵,北京人叫“鬼子姜”。我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座火车站后面的胡同挖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现在一点也回想不起来。火车站的围墙不高,站在抛出的土堆上可以看到喷吐白色蒸汽的机车,乌黑的车身因为蒸汽的缘故而透出几分润泽,由于同样的原因,巨大的轮毂闪眨着红色的光芒,而那光芒也显得有几分迟重湿润了——鬼子姜,也就是洋姜,就生长在路轨一侧的围墙下方,它们现在还好吗?
清水河上有一道小桥,桥的对面是大地湾。在那里有一处很大的院子,院里有一座类似厂房的展室,入口之处突出,而在入口的右侧被扒出一个宽阔的豁口,工人推着手推车将松黄的泥土推进去。我们也从豁口进去,发现里面有更多的工人,将推进来的黄土扒开、铺平。而展室的中央还有一座简易的房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洁白的地面,在暗影中发出清寂的光泽。我把照相机贴近窗玻璃,拍了几张照片。同行的秦君说,这就是大地湾的著名遗址,是国家一级文物,有一百三十平方米,其坚硬度超过今天的一百号水泥。有人问工人你们试验过吗?工人说哪敢,是要判刑的!展室内部四周有一圈木质栈道,秦君说原来只能站在栈道上观看,这么近的距离还是第一次。想到我们目睹的是七八千年以前的先民遗迹,怎么想都难以不翻涌感喟的微澜。
院子里也在施工,院子右侧,展室的前方,有一个工人在靠近围墙的位置做电焊,不时发出瑰丽的暗蓝色的弧光。工人很多,各自做自己的活,但是听不见一丝声响,都被秋季的田野吞噬了。
我们走出院子拍了几张照片。院外左侧是层层台地,林立茂密而高耸的玉米,修长的叶片有些枯萎。这是成熟的季节了,靠近大道的玉米已经收获,不仅将玉米掰掉,而且将苍绿的茎秆收割,没有了庄稼的土地欢快起来,褐色的润泽、平展而一派安详。一位妇女从远处的阡陌缓缓走来,那是一个头戴白色帽子的农村妇女,背上驮着什么东西,因为远而难以看清。山阿连绵,林树静穆,而另一侧的山谷更为辽阔,远山苍茫,其后是更加巍峨的大山,与灰白的云团交织仿佛钢灰色的暗影。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里生殖繁衍啊!
刚才,在大地湾博物馆展室,我见到一尊人面泥瓶。这是一个橄榄形状的瓶子,细颈小口广腹圈足,瓶颈有一个人脸雕像,瓶子是赪红色,十分妩媚的,晚霞一样的颜色。在大地湾博物馆,以及临县张家川“马丑子”的陶器陈列馆——这是一个企业家自己创办的陈列馆,我见到了许多彩陶:红色夹砂,或者红色细泥的陶器。由于地方狭窄,大大小小的陶器兄弟,肩并肩地拥挤在玻璃展柜里。如果在一个讲究的展室,每一件陶器,都会拥有自己的展台,明亮的光束从高处纤细地投射下来,既古老又美好,而在这里,没有这样的环境,不像是在天水市博物馆。
在天水市博物馆,有几只陶器的纹饰引起了我的兴趣。十字纹的、曲折状的、一字与二字,以及断续的一与二字形状的花纹。有一只格外引起我的注意。这是一只肩部施以“卍”字形状的红色陶罐。说明牌上写道:“网格回纹双耳罐;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距今4310—4010年);来源:2008年社会征集;收藏:天水市博物馆。”这只陶罐,是从大地湾征集的吗?或许是吧。然而,我怀疑说明牌的文字不够精准,怎么会是“回”字,应该是“卍”字纹吧!四个“卍”字各自占据一个圆圈——收藏家常说的开光,分布于罐子四周,接近罐口的地方是黑色的纵线,开光周围的空隙涂满黑色,而下面则是一条浅浅的弧线,把红色的陶罐划为两个世界。见到这个图案,我十分惊诧:卍,梵文作Srivatsa,意为“吉祥海云相”,是佛祖的心印,北魏的菩提流支译为“万”字,而鸠摩罗什则译为“德”字,意取万德庄严而强调佛的无量功德。
在我的知识库里, 佛教传入中土始于东汉明帝时代,相当于公元一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距今近两千年,而这只陶罐距离我们已有四千年了,在那时,“卍”这个符号就已经出现,那么自然与佛教无关,这怎能不令人惊诧!回家以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卍”这个符号,在世界不少地方,欧、美、南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的克里特与特洛伊、早期的基督教与拜占庭文化中都有发现。最早的“卍”字被发现于我国的彭头山文化遗迹之中,距今大约九千年了,而印度则晚矣,会不会是中土向印度的输出呢?这是不妨玄想的。
当然,在大地湾遗址,还可以进行更多玄想。而天水这个地方也的确神奇,伏羲与女娲,葫芦、洪水,关于兄妹、八卦,关于抟土造人……这些汉民族的人文曙光,在以往的典籍之中,蒙蔽了许多神秘的光环,而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与那些美丽的彩陶,则在不同程度印证了上古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那些遗址与那些彩陶,有待我们继续辨认,行走于此,怎么想都是奇妙得难以置信,而这时,如海的苍山光泽开始暗淡,落日渐次转为春桃一样美丽的颜色了。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8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