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合作谱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凯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四个大洋,造成了7000多万人死亡和4万多亿美元财产损失,还有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被毁。当年参战的老战士大多已经不在了,但这段历史并没有因为当事人的离去而远去。极端主义仍然大行其道,大国间的矛盾与争斗、军事政治集团的加强,同样让人忧虑。因此,今天正视这段历史,总结胜利的经验,仍有现实意义。
大国合作弘扬国际正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胜利,是大国合作、共同谱写的胜利凯歌,但大国的团结合作是血的代价换来的。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具有深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强国,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法西斯主义是最反动、最疯狂、最具极端民族沙文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法西斯政权对内进行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和扩张,无情地践踏人的尊严,摧残人的生命。面对这样一股恶势力,各大国在其兴起之初并未采取遏制措施,而是采取自保政策,直至其发动了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英法不得不面对德国法西斯,美国隔岸观火,苏联则趁机扩大自己的领土。战争初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频频取胜,并进一步联合,于1940年9月27日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投降后,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顽强抗敌,不得不向美国这个兄弟求助,罗斯福在向英国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利益。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虽然暂时得势,但两线作战和苏联这个强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预示了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命运。
为了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英、美两国首脑在大西洋上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举行会议,于1941年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两国首脑宣布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侵略的结果,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等原则,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大西洋宪章》的签署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侵略者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向德、意、日宣战,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德国对苏联的“闪电战”和日本对美国珍珠港的突袭,血的代价使大国领袖们抛弃了意识形态和其他利益纷争,他们意识到,要战胜法西斯这股穷凶极恶的强敌,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在美国的倡议下,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26国宣布,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与法西斯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终于汇集在一起,并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和军力等方面绝对地压倒了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