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何时才能告别“战时状态”?

21.04.2015  12:38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考察时指出,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的状况需要改观。事实上,尽管患者和家属们吐槽“挂号难、住院难”,但却仍然更愿意选择蹲守在三甲医院,而基层医院却日渐式微门可罗雀,这似乎陷入了马太效应的怪圈。  □据新华网

    打造“超级航母”不能解决看病难

    有人说,既然大家都爱去三甲医院看病,我们不妨多打造几个医院界的“超级航母”,多铺床位、加大投入不就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我国大医院的床位数量、资源投入跟国际相比并不落后,关键问题出在哪?

    皆因当前我国医疗呈“倒金字塔”结构,三甲医院投入很高,而基层医院投入很低,大医院在资源分配中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只有有序地通过分级诊疗,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适时适当地分流才是关键。

    基层诊疗冷清需“对症下药

    其实,更多的患者并不愿意舍近求远就医,更愿意在家门口医院就医。但基层医院仍然“难以承受其重”。举个例子,笔者曾两次陪同家人去社区医院看病,社区医院的医生有时会说这么一句话,“你要想再细查一下,还是去大医院再看看”,当基层医院的医生都不自信的时候,患者又怎么能自信地前来求医?

    由于社区基层医院投入不足,大医院无疑对优秀医疗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好医生捉襟见肘,这也使得患者们不能放心看病。笔者曾在国外留学期间去过当地社区医院,对医院里的“家庭医生”印象深刻:一是诊所很小,同大医院没法比,但一开门,门里一面墙整整齐齐地码着所有社区居民的病例。“家庭医生”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会非常清楚;二是当检查报告出来后,医生曾专门致电,一项项解释检查结果,以及如何注意平时的饮食和锻炼。这样的社区医生恐怕才能更多地留住患者。

    公立医院改革需制度配套落实

    要破解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一方面需要国家大力推动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我国全科医生较少,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占整个医生比例50%以上,而我国仅5%。让优秀医疗人才更多到基层医院服务,如果仅凭宣传是很难做到的。另一方面还应靠制度的配套,使医疗人才的薪酬与在三甲医院时没有太大差异,使职称评定不受影响等等。只有通过制度的配套,才能让好医生有机会、有意愿去基层服务。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9次提及与医疗相关的内容,其中特别提到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分级诊疗。提出要用中国式的解决办法,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在“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除了学习其它国家成功经验之外,更多的还应找准自己的“药方”,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为分级诊疗找个“支点”,走出“倒金字塔”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