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指标已超全国平均水平
婴儿死亡率降低到5.28‰
在儿童健康指标方面,我省婴儿死亡率由8.28‰降低到5.28‰(全国平均指标为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9.53‰降低到6.4‰;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由88.21%和87.85%提高到93.31%和92.67%;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由2.45%降低到0.59%。在妇女健康指标方面,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30.72/10万下降到15.07/10万(全国平均指标为20.1/10万);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由39.77%提高到67.1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由91.11%提高到94.2%;住院分娩率由96.74%提高到99.38%;产前检查率由96.18%提高到97.38%;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由3.94%降低到0.94%。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全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由142.07/万上升到150.96/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听力筛查率由77.47%、63.22%提高到99.31%、99.07%。经过多年积极干预,神经管缺陷发生明显减少。
全省叶酸服用率达到93%
“十二五”期间,为106.18万名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全省叶酸服用率达到93%;为64万对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从2014年开始,省级资金每年投入100万
元实施农村孕妇产前筛查补助项目,为10000例农村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费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继续扩大新生儿筛查病种,完成65100例26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串联质谱筛查任务。自2012年起,连续实施贫困听障儿童救治项目,已为735名患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开展康复训练。将18岁以下的苯丙酮尿症患儿救治费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范围,减轻患儿家庭负担。
五点原因造成我省儿科医生短缺
儿科医生短缺是全国面临的问题,我省儿科医生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儿科工作要求严、强度大、风险高,自愿从事儿科工作的医学院毕业生少;二是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成长周期长,培养数量和速度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增长;三是我省基层条件相对艰苦,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现有基层儿科医生中还有多年无法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者;四是儿科风险高、收益低,部分医疗机构管理层对儿科建设不重视;五是没有儿童专科医疗机构,难以形成人才技术的聚集洼地。
下一步,我省将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儿科“短板”。一是推动甘肃省儿科医学中心建设。打造我省儿科医学技术高地,引领省内儿科医学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儿科医生培训培养。积极协调增加省内医学院校儿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培训名额进一步向儿科医生倾斜。三是提升儿科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应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四是进一步激发妇幼保健机构活力。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在儿童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工作水平。
存在孕产妇死亡率反弹可能性
孕产妇死亡率是统计数据,随着我省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进步,死亡率的指标总体趋势是下降,但是在个别年份会随着具体情况变化而有升有降。2016年,也同样存在孕产妇死亡率反弹的可能性。原因是全面两孩政策开始实施,今年又是猴年,累积的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危高龄的孕产妇抢生的情况增加,伴随高危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增大,孕产妇和新生儿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目前,我省正在加紧制定《关于切实做好高龄孕产妇管理服务和临床救治的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健康教育、产妇排查、转诊救治、应急演练、部门协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加强管理救治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要求成立“母婴安全领导小组”,助产机构要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加强健康教育和孕情监测;发挥计划生育基层网络优势,“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服务到家、落实到人”,组织群众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设立再生育咨询门诊;确定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和省妇幼保健院等4所医疗保健机构作为省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开展急救演练;加强物资保障和用血储备;加强人才培养和妇幼信息化建设;强化出生缺陷的防治等。 □兰州日报记者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