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勇士”杜志恒:500多个南极科考样品今日运抵兰州

13.04.2017  15:29

人民网兰州4月13日电(记者 柴秋实、牟健)“今天,南极科考的相关样品将会运抵兰州,此次采集、运回的雪冰及气溶胶样品数量达500多个,为了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污染,我也在采集时进行了现场处理。相关研究将会近期在室内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日前,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科学考察任务后,甘肃“80后”博士杜志恒随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返回。13日上午,杜志恒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他的南极科考经历。

1986年出生于甘肃天水的杜志恒现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80后”的他是首次“出征”南极,参与科考研究。“此次南极科考历时161天,总航程约3万多海里。‘雪龙号’顺利完成‘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执行任务,在南大洋普里兹湾、罗斯海、南极半岛附近海域等区域进行海洋综合考察,并顺利完成难言岛新站选址考察任务。”杜志恒告诉记者,“这样一次长时间的科考,不仅对于个人,甚至对于整个科考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能够参与其中,并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自己感觉很开心。

据悉,2016年11月2日,“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2017年3月7日启程离开中山站,3月26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进行最后的补给后,于4月11日凯旋归国。

第一次去往南极,和自己事先想象的样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以前我曾去过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冰川面积大多几十个平方公里,甚至几个平方公里,但是南极冰盖真的是一望无际,十分壮观。”杜志恒兴奋地说,“南极的气温相比青藏高原更低,科考人员和机械师面临的挑战更大,如何在极端气候中及时完成科考任务,是我们每个队员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杜志恒表示,科考队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是此次科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科考过程中不需要英雄主义,更需要队员在各自领域积极努力,队员之间合作共赢。

通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此次南极科考开创了中国极地科学的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新纪元,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高空飞越南极内陆之巅,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昆仑站尝试业务化降落。

同时,在南极昆仑站,内陆队深冰芯钻进深度146米,总进度突破800米大关。这些冰芯成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珍贵样品,对于认知当前地球所处的气候阶段、推演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增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作为甘肃省唯一一名随队赴南极科考的科学家,杜志恒在科考期间开展了南极内陆物质平衡、雪冰、大气采样,并协助中国南极DomeA冰芯钻取,在南极内陆不同海拔布置三套自动气象站。今日,此次科考相关的样品将运抵兰州,杜志恒也将抓紧时间,发挥优势,在相关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文中图片均由杜志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