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走出去”精神

25.12.2014  10:53

  孙海峰

  对我们甘肃而言,从来不缺少可以“走出去”的产品。就农产品来说,我们的洋葱、苹果、甜椒、娃娃菜、中药材、干酪素等,都在国际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但是,尽管拥有诸多品质优良的产品,由于缺乏直接出口的渠道,在外贸这条漫长的产业链上,我们更多地扮演着的,仍是产品提供者。

  这种角色,在买方市场成为主流,资本为王、渠道制胜的今天,已经难以在产业链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因此,我们的农产品一再被打上外省的标签,走向国际市场,产地标识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产地标识的模糊,又制约了自有品牌建设,导致我省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难以拥有足够的知名度与认可度。而品牌与产地标识的短板,进一步影响了我省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缺少走出去的意识与勇气。

  上世纪70年代,浙江商人走出了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从一分钱、一毛钱开始积累,从修眼镜、钢笔、雨伞做起,逐步渗透进百货生产及销售、房地产、电子商务。时至今日,已经打造出一个个规模庞大的商业帝国。

  上世纪90年代,山东商人走出了肥沃的平原,从贩运瓜果蔬菜、葱姜蒜做起,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异军突起。时至今日,他们已有能力在全国范围组织货源,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反观我们,当外省客商一次次走出去,赢得市场、赚取利润之时,却依然固步自封,不敢走、甚至不想走。

  如何走出去?

  对商人而言,就要学习浙江、广东、山东的同行,学习他们敢于开拓、敢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发现市场中的处女地,勇于竞争、敢想敢干,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向市场要效益;要学习他们的品牌意识,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宣传包装,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并让这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吃得开。

  对政府来说,要学习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通过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改善服务,让企业拥有更宽松的发展环境;通过解放思想,提早谋篇布局,为企业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出谋划策。

  当事实一再证明,唯有走出去才可以拥有更多资源,掌握更加广阔的市场时,亟须我们做的,就是多一些走出去精神。

  因为,只有勇于走出去,才能结交更多朋友,看到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才能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眼光更加长远;才能学习到更多的先进经验,从而让我们摆脱固步自封的窘境,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当下,中央下大力气进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是历史契机。作为这条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我们拥有太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更新理念、开阔眼界、开拓市场,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一种走出去精神。

  唯如此,方可使我们的优秀产品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我省外向型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