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如何报道中国“穹顶事件”
柴静+雾霾刷屏,国内网友炮火全开,外媒也犀利地捕捉到了这次让中国民众全面疯狂的公众事件。外媒如何报道和评论此次事件?在动机、偏见、环境、反腐等关键词中,它们最关注哪些维度?本期全媒派摘录部分外媒报道,呈现外媒笔下中国穹顶。
1 来自《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除了对纪录片部分细节的梳理,肯定了柴静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对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还有各方对《穹顶之下》的评论。文章还提及了中国日益活跃的中产阶级群体,他们对环保的积极诉求和越来越糟糕的雾霾现状恰恰是背道而驰的。精华部分筛选如下:
在过去的几年的中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受重视话语权,也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但是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却一直停滞不前。
作为一名调查SARS突发流感和煤矿事故起家的记者,柴静向人们揭示了雾霾的真相,首先, 虽然中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执法力度不够,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第二, 国有企业特权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主导环保标准的制定。 这一纪录片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除了环保部长陈吉宁,地产大亨潘石屹也盛赞柴静是个“女英雄”,勇气令人钦佩。
2 来自《大西洋月刊》《大西洋月刊》网站于3月1日发布了《China's Surprise Viral Hit: An Environmental Documentary》一文,从中国的政治环境出发,探讨《穹顶之下》以批判性调查形式存在并得以传播的原因。
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般情况下,在这类纪录片得以广泛传播之前,中国政府会及时删除在优酷上的视频资源。但是这部影片却没有遭禁,而是与成千上万的观众一起展开生动的网络讨论。
环保部长陈吉宁认为:“柴静的纪录片从公共健康角度,唤起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这并非是中国共产党对批评类纪录片的寻常态度。
为什么《穹顶之下》有传播的机会?语调是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柴静从公共调查的角度来讲述她的故事,而不是呼吁公众采取行动。 在中国,两者之间的区别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这件事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社交、语言、经济方面的问题已经阻止不了环境问题的传播,空气污染比政府渎职更难以隐瞒。 当环境问题无法隐瞒时,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
3 来自香港《南华早报》《南华早报》的文章在简要回顾纪录片内容后,聚焦于各方对柴静、对雾霾治理的议论,而与《大西洋月刊》杂志不同的是,《南华早报》认为柴静此举正是在鼓励公众采取行动。
在这部片子中,柴静模仿了2006年美国副总统戈尔纪录片中的幻灯片放映方式, 呼吁公众来共同采取补救措施。
《南华早报》援引了意见人士的观点—— 政府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核心。 “政府权力缺乏限制是社会最大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就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经济学家温克坚呼吁继续调查雾霾问题:“这就像是在剥洋葱一样,当最里面一层被公之于众时,真想也许十分可怕。”
但是有一些学者指责柴静的演讲是具有偏见的,她说自己是因为女儿患有肿瘤而开始关注空气质量,但是她无法证明两者之间确实有因果关系。他们还认为,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视频中心脏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和空气污染两者之间存在着确切的联系。
4 来自thatsmagsthatsmags是聚焦中国,同时报道、聚合和分析全球资讯的媒体组织。它犀利地评论了《穹顶之下》的发布时间、网友观点,以及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其他外媒不同的是,它突出了“反腐”这一关键词。其主要观点如下:
柴静的《穹顶之下》难免让人想起另一部纪录大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此片一出,网络上对柴静褒贬不一,批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质疑柴静 感性报道的方式 ,还有人认为在采访过程中, 摄像聚焦在采访对象上 让人觉得不适。
第二, 柴静在美产女 的往事被扒出,因此她的女儿是美国籍而非中国籍,更有人因此指责柴静“叛徒”。
这个纪录片大胆地批评了政府的不作为,也让人联想到习近平治下的 反腐“打老虎” 工作。前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受贿落马只是腐败的冰山一角。
柴静选择发布《穹顶之下》的时间点,恰逢两会即将召开之际,这绝非巧合。它将对中国的环保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影响能源资产的货币化,并有可能打破国家能源产业的垄断局面,扶植新兴的可替代能源产业的发展。
除此以外,文章指出,2014年,90%的中国城市没有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从这个层面上看,雾霾纪录片能 加强公民对环境污染的意识 ,推动中国环保事业的进步。
5 来自Global Voice Online
Global Voice Online汇集了博主、译者及公民记者,记录全球事件。它成立于2004年12月,2008年成为独立的非盈利媒体组织。针对柴静雾霾调查,它的一篇名为“Former State TV Reporter Chai Jing Shines a Viral Light on China's Smog(前国家电视记者柴静为中国雾霾带来一缕曙光)”的评论,预言了雾霾和环境保护将成为两会重要议题,它还对纪录片中TED形式、动画元素予以关注。本文也被其他外媒大量引用。
2月28日发布的视频,截至次日早晨,#柴静雾霾调查#已经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在各大视频分享平台上,也有3000万人次的播放量。纪录片的表现形式类似于TED式的演讲,配以动画以及相关采访资料,唤起了人们对雾霾背后的环保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目前过度依赖石油燃料,重工业企业在膨胀,但相应的环保执行却松散无力。不到一周后,两会即将召开,雾霾势必成为此次两会讨论的热点议题之一。
6 来自Business Spectator
Business Spectator是澳大利亚首家纯数字商业媒体,成立于2007年,至今拥有50万的订阅者,怎么看《穹顶之下》?Business Spectator独辟蹊径,它认为这部雾霾纪录片将成为中国的《寂静的森林》,它惊人的传播效应对中国公民、甚至在澳华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影响中国乃至澳大利亚的社会发展。具体观点如下:
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曾经对几十年来美国的环境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在28日,著名调查记者柴静关于雾霾的调查纪录片一经发布,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一夜之间, 它的影响力超过了《寂静的春天》,并且将成为中国环保运动的转折点。
《穹顶之下》将改变中国。
文章重点关注了在中国,煤炭、钢铁、石油等行业的垄断,而环保部门即使了解情况,掌握了证据,也没有权力对其进行惩处。
《穹顶之下》最后呼吁人们使用手机拍摄身边的污染事件,并积极上传到网络上,同时毫无疑问的是, 环保热线12369的拨通率将会上升。
柴静的纪录片不仅仅在中国国内广为分享,也吸引了在澳华人的关注,它有望成为中国与日渐糟糕的环境抗争的转折点。
马云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蓝天,经济增长还有什么意义?” 柴静让中国人重新重视可持续、可包容的绿色经济增长。 文章也审视了这一纪录片对本国的影响:澳大利亚将因为之前过于依赖中国煤矿,出现钢铁产量下滑的问题。这对澳大利亚而言也是一大挑战。
7 来自港澳网
港澳网(ID:HKM-003)3月1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重磅|柴静义举点燃“深改”群情振奋舆论场》一文,从政府责任、各方议论、技术手段等方面展开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柴静的自媒体属性纪录片里对环保部“有义务,没权力”的困境做了重要揭示,同时质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与政府补贴产能落后、长期亏损耗能企业的错误做法。
典型观点认为这是 一次完美的“新闻英雄主义”行为 ,拥护者认为柴静用一种高明的斗争策略,以个人、母亲、自费等相对“安全”的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两会交出了一份绝佳的环保议案,倒逼人大与政府采取切实行动。
这场在中国“两会”前突然引爆的“环保专题公辩”已引发链式效应,分析人士称,环保类企业上市公司、具体的雾霾个人防护产品销售、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及讨论、各部委相关部门就《穹顶之下》披露症结紧急会商都将出现戏剧性变化,全民对雾霾、环保、民生、责任、义务和担当的反思正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