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肘朝外,专家是如何变身为“砖家”的?
原标题: 专家是如何变身为“砖家”的?
记者13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昕竹之所以被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解聘,是因为其以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的身份,受聘于正在接受国家发改委调查的高通公司,收取高额报酬,为其出具所谓“未垄断”的经济学证据,违反了咨询组工作纪律。(8月13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昕竹被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解聘后,张昕竹有一个回应,称其被解聘是因为帮外企说话了,“就好比我给死刑犯做了辩护,任何一个案子都有正方和反方,不能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吧。”
不难看出,张昕竹对自己被解聘备感委屈。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张昕竹被解聘,并非他为谁说了话,而是他利用专家咨询组成员的身份,受聘于高通公司,收取高额报酬,为其出具所谓的经济学证据,从事了与履行专家咨询组职责无关的活动,严重违反了工作纪律。
事实上,像张昕竹这样的专家并非个别。专家队伍中,有些人为谋取一己私利,说话办事严重违背科学伦理,颇受公众诟病,这些专家因此被公众称为“砖家”。具体表现大致有三种情形:
其一,收取企业高额报酬,充当企业的代言人。除了张昕竹,昧着良心说话的还有很多。在毒牛奶事件中,北京某知名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发表过“三聚氰胺无毒”论;在毒胶囊危机中,原卫生部一位专家曾说:“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两个,没有吃掉多少铬”。
其二,向权力谄媚,或为政府错误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或为政府不当行为辩护。今年5月,浙江省绍兴诸暨市政府办公室配备1名主任14名副主任共15名领导引发舆论关注。对此,诸暨官方出面回应说,是为工作需要,有些副主任是挂职。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某认为,兼职可以便于工作开展,“诸暨是县级市,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可以以该办的名义来协调不同部门开展工作,假如只是一个职能部门的主任,就不能协调。”浙江大学陈某的观点,和诸暨市官方回应遥相呼应。北京某高校专家公开教导城管人员,如何“打人不见血”,在反暴力抗法时“注意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
其三,信口雌黄,以出位言论博眼球。去年8月,网络大V薛某嫖娼在京被抓,性学专家李某某马上站出来替这位大V说话,说大V的家庭生活幸福、夫妻恩爱,还不至于走到嫖娼这一步。李某某据此认为,大V嫖娼可能是在搞“行为艺术”,目的是“引起公众对卖淫法的关注”。北京某高校法学专家也发表过奇葩观点,认为“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小”。
所谓专家,就是因为其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的话更专业更权威。事实上,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批专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成绩不容抹杀。但也必须看到,近年来学术风气日下,少数专家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他们的言行毁坏了整个专家群体的形象,“砖家”成为专家的代名词。
为政府决策建言、为社会发展献策是专家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专家建言献策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之上,不应向权力谄媚,更不应向金钱低头。否则,专家说话的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必然值得怀疑。这样的专家,公众自然不会有好感,称其为“砖家”应该算是客气的了。
文/张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