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实体”为夏菜滞销解围---政府应对市场风险建立长效机制
“进入5月中下旬,榆中川山地区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田间地头铲菜的、马路两旁收菜的、冷库包装销菜的、南来北往运菜的,整个榆中都沉浸在充实的繁忙之中。”这是往年榆中高原夏菜收获季的景象。但今年的“菜市”却跟这里的菜农开了个极大的玩笑,因为多种因素影响,榆中高原夏菜娃娃菜、青笋等新鲜蔬菜价格较往年同期下降80%以上。如何避免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引导蔬菜种植进入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并有效地保护菜农的利益,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从春节后的“精耕细作”到6月份的“路边垃圾”,榆中高原夏菜每年都会遭遇“价格寒流”,但今年的这一“寒流”相对往年来说,似乎来的更早些、更冷些、更猛些。对于榆中县6万多户20余万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来说,当前遭遇蔬菜价格“断崖式”下跌的菜农来说,受到的损失不仅仅是亏了个化肥、水费、地膜钱等成本钱和辛苦劳作的工钱。
王建兵,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人,去年种菜收入近20万元!良好的收益使得他今年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其中娃娃菜和笋子就有10亩。“今年卖的太不好了。尤其笋子,价格就没上过5毛钱,这与去年的价格比,真是逼死人呢,但没办法,不知道明天能给多少,但得先想办法送出去,把地腾出来。为下茬及时下种做好准备。”言语间,王建兵的无奈表达了今年多数菜农的心声。
诸多因素造成蔬菜滞销
不久前,市农委对高原夏菜的价格波动问题展开了一次全面调研。根据市农委的调研数据显示,榆中县今年上茬蔬菜种植面积达24.98万亩,预计总产量62万吨。主要品种为花椰菜、青梗散花菜、西兰花、芹菜、大白菜、娃娃菜、青笋等。这轮价格的下降是在去年价格高位运行基础上的回归。比如,去年农民销售的散花菜一个能卖20多元,今年卖3.4元左右,即使这样每亩的收入仍达5000多元,远远高于种植其他作物,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类蔬菜的售价均高于成本。
市农委副主任才吉安认为,造成近期高原夏菜价格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全国性蔬菜供应过剩。二是上市茬口出现集中拥挤。因地区海拔及气候温差等特性,往年我市高原夏菜从6月份开始陆续梯次上市,同时填补南方市场蔬菜生产淡季。由于去年早期上市的蔬菜价格较高,菜农普遍抢抓早期茬口,今年提前一个月上市。三是南方地产菜未退市。往年六月南方已经出现高温,不能生产蔬菜。但今年南方各省普遍凉爽,温度适合蔬菜生长,南方地产菜未退市,甚至也出现过剩。从而出现和高原夏菜上市期发生“撞车”现象。四是部分菜品品质未达收购要求。受早期低温影响,有些蔬菜生长过程中发生低温冻害。又因往年价格较好,菜农心理价位较高,有时为了等待行情错过了最佳收获期,菜品品质达不到商品要求。五是南方市场消费能力下降。由于南方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流动务工人员明显减少,市场消费能力下降,对我市高原夏菜外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用政策性保险保护菜农利益
才吉安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问题,市农委将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在产业优势区扶持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发挥现有科技力量,大力引进、试验、示范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积极调整蔬菜种植品种和茬口,提升产品效益。稳步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依托“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建立农村电商、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同时,争取将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范畴并开展试点工作,保护菜农利益。继续扶持培育“兰州高原夏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品牌,统一包装设计、品牌标识,扩大外埠销售市场。建立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点制度,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与销售服务;采用各类形式搞好科技培训,使农民熟练掌握高原夏菜的种植及田间管理等技术。
榆中是高原夏菜的主产地,该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说,从长远看,兰州高原夏菜依靠初级产品占领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弱,因此着手建立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机制刻不容缓。下一步,榆中县将建立风险预警防范机制,每年开展一定数量的专家分析、经销商座谈和市场调研活动。建立农超对接、订单种植和订单销售的一些长效机制,扶持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产销协会、专业合作社、产销公司等,实现由分散被动的应对市场变为主动调剂或控制市场。扶持建立一批蔬菜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市场风险。